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创新模式

——新常态视角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上)
湄洲日报 2022年08月05日

□王熔熔

文化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要素,旅游是文化产业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契合新常态下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撬动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本文以拥有文化、旅游丰厚资源的莆田市十二个重点产业链之文旅经济产业链发展为例,建议找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文旅产业资源整合,培育特色文旅产品,调优文旅产业结构,完善文旅产业经济体系,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俯下身子抓好文旅经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赋能莆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融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融合是将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合为一体,最终形成新产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可以催生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促进更多参与者进入和开辟市场,增强市场的竞争性和新产业结构的塑造,催生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马克思《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有产业融合的最初经济学观点与思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融合发展”,随后,我国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制定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无不贯穿着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融合发展立足新时代特征,反映新时代的基本特征,适应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二、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共识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完善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做好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三、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莆田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海内外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2020年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被列入5A级景区,入选中国国际妈祖文化旅游胜地,九鲤湖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九龙谷等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仙游县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有35家。

近年来,莆田市打造“清新福建·妈祖圣地·美丽莆田”文旅品牌,文旅产业作为莆田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十二个重点产业链之一,列入莆田市“十四五”规划。2020年,莆田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强调,推动文旅产业高品质发展,将莆田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胜地。在疫情影响下,莆田市文旅经济仍实现强劲发展,文旅项目达到141个,完成投资超过81亿元。举办妈祖文化论坛、乡村旅游文化节等节会活动,促进文旅经济发展。2022年春节假期,莆田市累计接待游客76.13万人次,同比增长5.4%;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文旅经济虎年“开门红”。

四、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当下,产业发展呈现融合化、智能化、低碳化趋势,创新与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永恒主题和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坚持文化自信、坚定文化铸魂、坚守文化赋能,让文化推动旅游品质提升,让旅游推进文化内涵传播。一方面,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游购观娱等各个环节,必须大力发掘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把更多的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注入景区景点,彰显旅游项目的文化元素,克服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各地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积淀各自不同,需要深入挖掘各地独有的文化资源,把各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示出来。以莆田市十二大重点产业链——文旅经济产业链为例,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主要有:

(一)整合文旅资源,让深度融合“有源”

1、整合特色+文旅资源。莆田,神圣、神奇、神秘、神往,拥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全力推动全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成为引领莆田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带、文化带、健康带、产业带、创新带;拥有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保护好的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湄洲岛;拥有木兰溪上的千年水利工程——木兰陂、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青睐的千年古刹名寺——广化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千年地方戏曲——莆仙戏曲等。在莆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和有效提升传统村落、文物遗迹、非遗项目以及图书、文化、博物、美术等文化场馆的文旅体验价值,推动文化场馆的景区化建设,并将莆田旅游资源与妈祖文化、禅武文化、祈梦文化、工美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注入文旅创新元素,构建莆田特色文旅产品,强化莆田文旅资源核心竞争力。

2、整合滨海+文旅资源。莆田拥有“一心(城市生态绿心)、二岛(湄洲岛、南日岛)、三湾(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四水(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南北洋河网)、五山(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以及莆田二十四景及新莆田二十四景和荔枝林带,应突出滨海优势,立足壶山兰水、荔林水乡的特色,依靠莆田二十四景及新莆田二十四景等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文旅路线,以“海岸线、后花园”为中心,将九鲤湖作为出发点,连线九龙谷、菜溪岩、麦斜岩等生态风景区,实现观瀑、祈梦、漂流、攀岩等文旅体验,发展湄洲岛、南日岛等魅力海旅产品。

3、整合乡村+文旅资源。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加上逆城镇化发展的机遇、逆城镇化的消费、逆城镇化的人口流动等有利因素,乡村文旅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要整合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创意乡村活动和创意农居体验等乡村+文旅资源,抓住国务院出台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政策,结合海峡两岸共建“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以绿色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为重点,整合山水观光、乡村体验文旅复合型产品资源,大力开发莆田的农耕文化体验等。

4、整合体育+旅游资源。体育产业是产业融合能力最为强大的产业。莆田体育产业作为文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引导和推动体育产业业态的合理布局,建设综合效益显著的绿色生态山林户外运动产业项目。如整合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等山地特色的体育户外运动资源,以体育赛事促进文旅经济发展;整合湄洲岛、南日岛海岛和北岸、平海等海滨民俗休闲运动文旅资源,建设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区,举办海丝国际羽毛球挑战赛、湄洲妈祖·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事、南少林咏春拳国际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发展滑冰、滑雪等体育活动,打造体育+文旅的冰雪示范小镇。

5、整合“红色+文旅”资源。莆田作为重要的革命老区,拥有比较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要加强红色+文旅资源整合,编制红色+文旅规划,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内涵,规划红色+文旅路线,构建红色+文旅的交通服务体系,打造“红色+乡村”“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复合型文旅创意产品,实现红色+文旅深度融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