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市首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水乡胜景美如画

湄洲日报 2023年01月09日

图为洋尾村的水乡美景。 全媒体记者 蔡昊 摄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为迎接“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活动,连日来,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加紧推进项目建设,为千年古村留住美丽乡愁,为新年稳健发展开好局。

  石板路铺就的古官道旁,沿途房屋正在进行统一修缮,建成后将形成文创街区;夜景工程也正完善提升。夜幕下,红色灯笼、闪亮的灯光与风光秀丽的白塘湖交相辉映,静谧的村庄显得更为美不胜收。

  洋尾村位于闻名遐迩的白塘湖东半部,是我市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因位于北洋平原近海处,故称之为“洋尾”。古村落最早形成于唐代,是李氏族人聚居的村落,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在波光粼粼的湖边,那鳞次栉比、白墙红瓦的村舍,那弯弯的屋脊、翘翘的屋檐,若隐若现,极富江南水乡情调。

  千年洋尾村,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洋尾村是李氏名人、宋朝抗金英雄、兴化大慈善家李富的家乡,由李富开创的白塘李氏文化源远流长,自宋至清,共有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洋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阳介绍,村中现留存有一副族谱、两块匾额、三个牌坊、四个祠堂、五个石碑、六座明清古民居、七棵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资源,还有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廿六跑”。其中,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和古坊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州牧祠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7座传统风貌建筑。

  古民居、古祠堂、古宫庙、古牌坊、古树交错成趣,诉说着历史千载余韵。涵江区城市绿心开发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瑾介绍,村内的文物是千年历史的象征,比如李富祠始建于南宋,原为李富故居,其后裔改为祠堂以纪念李富。明重建,清与近代重修,还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祠中藏明嘉靖五年立的《永思堂记》碑。村内3座古牌坊中,“栢府归荣坊”是洋尾李氏族人为纪念明成化进士、广东按察使司佥事李元镇荣归故里而建;“白塘科第坊”是洋尾李氏明清两代科第鼎盛的历史见证;“佥判第坊”是洋尾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为宋代抗金英雄李富的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

  白塘湖畔古韵悠长,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高阳表示,近年来,洋尾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中四座古祠堂及三座古牌坊进行修缮,将州牧祠、李氏大宗祠、李富祠、祁阳祠分别开辟为莆阳姓氏源流馆、李氏家风家训馆、李富纪念馆和青少年私塾馆,赋予古祠堂以新时代文化内涵。作为涵江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已逐步发展为市、区有关部门开展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洋尾村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以及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时,洋尾村编制并由省政府批复了《莆田市涵江区洋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确定了“一环、两片、一街、多点”的保护结构:“一环”指环绕村庄的白塘湖,以及环绕白塘湖的环湖风光带;“两片”指李角、东墩两个历史文化风貌较为集中、完整的自然村,同时也是名村保护的核心;“一街”指从栢府归荣坊到佥判第坊的古驿道及传统街巷空间;“多点”为充分展示和保护洋尾村整体风貌,重点整治塑造的各个历史文化景观节点。

  岁月承载历史的厚重。陈瑾介绍,洋尾村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由于周边民居建设等因素,古牌坊通道一度变得不畅通。2022年底以来,以“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项目建设为契机,洋尾村整治村容村貌,对古牌坊进行修缮保护,拆除周边不和谐建筑,改造栢府归荣坊至村部的水泥路面,铺设更符合历史文化名村底蕴的石板路,恢复古官道风貌。

  眼下,随着古官道文创街区的建成和夜景工程的提升,洋尾村古民居成片,古牌坊连通,水乡胜景美如画。特别是3座古牌坊连通后,形成一条旅游主线,辐射周边的古民居、古祠堂,游客可在这片水乡风情的古建筑群中寻古探幽。届时,洋尾村还将与白塘湖连片,集“开河、开街、开村”于一体,展现绿水绕古村的诗情画意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