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重阳节前夕的一次特殊聚会。10月20日下午,在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市区大路街50号爱国名医陈展如故居二楼,两位年逾九旬的老人热情握手不愿放下,互相轻轻拍打对方的肩膀,亲昵地叫对方“文波”,场面十分感人。
世事竟如此巧合,两位老人虽不同姓却同名,都叫“文波”。一位叫陈文波,是陈展如的儿子,这次从福州回乡,因其海内外的其他兄弟姐妹及子侄等亲人都回莆田探亲访友。另一位叫林文波,是从青海退休回莆田颐养天年的。他们不仅是莆田一中的同班同学,还是青岛海军联合学校的同学兼战友,抗美援朝同时参军,也是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海军人才。这真是奇缘。两位“文波”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均取得可喜成就。
已多年未见的两人此次相聚,难免特别激动并均感意义非凡。
陈文波和林文波都是1952年莆田一中第十八届高中生。他们的同学中有获得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荣誉的闵桂荣、曾在总政尖端技术部门工作的林开彬、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陈玉清等一批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同学之间关系密切、友谊深厚,从外地回莆田过年时往往会相聚。
林文波出生于西天尾镇下垞村九华山的一户贫苦农家,家人怕他被抓壮丁,才送他去莆田一中读书,后来在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分配到驻厦门某部队,提干之后再调南京海军学校读书,后被推荐赴青岛海军联合学校学雷达。陈文波的父亲陈展如抗战时在浙江金华遇害,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家庭陷入困境。后来,陈文波在南京海军学校学习,后转到青岛海军联合学校读水下武器。就这样,两个莆田一中的同学又成了同学和战友。
林文波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支援西北建设,放弃相对优越的条件,主动报名到青海支援建设。他先后在青海人事厅、海西组织部、青海公安厅下属单位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退休后回莆田养老。陈文波毕业后留在军校教书,“文革”时转到五七干校,再后来转业到福州工作。
同窗同名缘分深深,乡友战友情义绵绵。两位“文波”回忆着青年时代,热聊各自的人生经历、家庭以及部分同学的近况。林文波自豪地说,他的大儿子和儿媳在广州,都是高级工程师。孩子们都很孝顺,现在他颐养天年、生活愉快。陈文波的女儿是省立医院的妇产科主任,曾经去林芝援藏,受到表彰……
此时,陈文波的胞弟陈文森闻讯从套间出来,热情地与林文波握手。陈文森也是莆田一中校友,195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在甘肃探矿20多年,后调到福建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曾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局长,是一位教授级高工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陈文森诙谐地说,他小时候在莆田一中读书时是哥哥的小跟班,哥哥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因为林文波的名字和哥哥同名,所以对林文波的印象特别深刻。
短暂的聚会过去,两位老同学老战友分别前,题写“同学情 战友情”“同学亲三代”。陈文森还把自己撰写的一本回忆录《轨迹》修订版签名赠送林文波学长。
图为陈文波(左一)与林文波聚在一起开心地回忆往事。翁志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