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记忆

湄洲日报 2023年10月31日

  □魏宝儿

  老街是家乡县城的一条街道,横贯小城东西,有千年历史,因建在大蜚山蔓延的浅岗低阜上,街道不平直,上坡下坡,左拐右弯。

  老街正式名称是解放路,从东头到西尾相距数里,由几段长短不一的街区组成,从东边的东门街、城内街、拱桥头,再到西门兜、龙井街、角头街、二保街……每个街区都隐藏着岁月的辉煌与沧桑。

  20世纪60年代的老街古韵风华犹在,沿街是明清建筑风格老房屋,门面相似,可拆卸的活动木板墙,经百年风雨浸染,店板颜色泛黄且凹凸不平,木纹理愈发清晰突出,好似老者暴突青筋。有的街区整排老屋微微倾斜,摇摇欲倒,却依然在岁月里坚守。老屋都有挑出屋檐,随街绵延,一眼难望尽头。

  老屋一般一户一门面,数十米进深,有三两个屋脊和天井。屋脊从街前向后一个接一个,有的与邻家屋脊携手并肩,有的前后错开。大宅院屋脊做成飞檐翘角,直指苍穹,灵动欲飞。方形天井由前后斜檐和左右短小披檐围合而成,虽小却是采光、排水、通风透气的重要通道,越是深宅大院,构造越精致。屋檐遮出一片安逸的天地,掩映了昏灯絮语,而天井则坦荡敞开胸怀,拥抱阳光雨露,让老屋充满生机活力。天井各司其职,有的专司洗刷晾晒,悬挂的衣服,洒满阳光,风扯衣动,斑驳光影摇曳,轻轻荡开了老屋沉醉的时光。有的被爱花草人装饰成小花圃,一色破旧的陶土缸搪瓷盆做花盆,大小颜色皆不同。阳光下的花草,绿意流淌,吐露芬芳,花香翻墙越室,左邻右舍也满庭生香。

  那年代,老街门面房有自备小水井的习惯,有的挖在天井边,与厨房灶台餐桌近在咫尺,有的挖在老屋后露天小院,满足这店房几进住户用水需要。水井开口极小,只有自家专用小吊桶才能下井打水,平日不对外开放。小小水井透着老街人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传统意识。

  最无私呵护行人的是老街的屋檐,烈日下遮出一片清凉,风雨天如撑起巨伞。那时上下学从不带雨具,炎炎夏日午后,天气忽雨复晴,“西北雨”时常眷顾老街,行人与兜头大雨不期而遇,大家纷纷避雨。有的在屋檐下廊道慢行,还不时抬头仰望天空。有的坐在商家店板搭成的简易长椅上,悠闲静候雨歇。我喜欢独自静立屋檐下,伴随潇洒自在穿梭天空的雨滴,放飞少时悸动的心。听雨打屋瓦,如千军蹄踏,万鼓齐擂。看绵密的雨脚紧贴行人身前身后,弹珠跳玉,水花闪烁。冒雨赶路人,撑起油纸伞,戴上竹斗笠,披上棕蓑衣,古韵悠然。瓦槽汇集的雨水越来越多,淌落得越来越快,密集檐雨如帘似幕,穿透帘幕的润湿水气,不时轻轻拂脸,凉凉的水意贴人肌肤。遥望老街后如屏的巍峨大山,烟雨迷离,山色空蒙。置身雨中老街,淡然的心境油然而生。

  雨过天晴,彩虹高挂天边,比彩虹更靓丽的是随处可见的鹅卵石。离开了溪水滋润,鹅卵石被垒成城墙地基,砌成围院石壁,铺成街巷路面,任人踩踏,蒙尘垢面。一场大雨洗尽它们身上浮尘,方显温润的玉石光泽。有的洁白无瑕,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浑圆如人工雕琢。记忆里鹅卵石还带来童年欢乐。夕阳下的巷子,鹅卵石锃亮,巷风凉爽。放学后赤足坐在鹅卵石上,一边享受石头给人的凉意,一边玩铁人儿,弹玻璃珠,打小图片,乐此不疲,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夏日黄昏。

  老街不仅有老宅炊烟,还有满满的市井气息。那时街上汽车少见,偶尔有自行车穿过,留下清脆响铃声。行人三三两两,早晨和黄昏,学生熙熙攘攘。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多经营传统手艺加工,修伞补鞋,补锅做秤,刻印画像……店铺简陋甚至无招牌广告,店家全凭祖传手艺赢得顾客青睐。二保街弹棉絮百年老店,弹棉郎手中弹弓如琴弦,木锤似纤指,锤落弦绷,伴着“膨嗓嗓”的音律节拍,棉花轻姿曼舞,纷飞如丝丝絮云,蓬松似洁白雪花。角头街又窄又短,却集中了制作锣鼓胡笛等乐器商家。店铺既是卖场又是作坊,时常听到音韵悠扬的胡笛声缓缓流淌,震天的锣鼓声不时响彻云霄。制作灯笼的老匠人,三五笔画出一只鸟儿,栩栩如生,仿佛在那东张西望,振翅欲飞。其画工之精湛,让人心生向往。端午节来了,老街弥漫“五味草”香,“五味草”配“午时水”煮熟的蛋又黄又香。按照俗例,正午时分,老匠人为街坊邻里孩子画“虎蛋”。寄望孩子吃了“虎蛋”长得生龙活虎驱百病,大家争先恐后排队等候。只见老匠人一手握蛋一手执笔,蛋转笔走,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老虎跃然蛋上,惟妙惟肖。孩子们爱不释手,几天时间里都舍不得吃。

  夜幕降临,老街昏暗路灯点亮,店家纷纷打烊,拴店板响起的“噼噼啪啪”声,此起彼落。夜深沉,老街恢复了固有的宁静,盲人推拿师傅上街揽活,一手推着单轮车探路,一手敲打着空羊角,“哒哒”的声音飘荡在老街夜空……记忆里这是老街最古朴苍老的旋律。

  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的轰鸣声响起,老屋一片片倒下,老街也消失了。如今,一条宽敞大马路取代老街,高楼大厦取代古旧老屋,传统手艺店有的改头换面披上现代化的时装。每次回县城老家,不走繁华大街,而是寻着老巷子漫步,不是情怯也不为走捷径,只是因为巷子里有幸存的老房屋,有脚踏亲切的鹅卵石,还有渐行渐远的儿时记忆。置身幽静小巷,哪怕穿巷而过的寒风沁人肌肤,夕阳余晖投下的光影若有若无,老屋片刻的寒夜窗光,都会带来持续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