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女神,妈祖巡安,元宵盛会,祈平安福。作为“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莆田妈祖元宵别具一格,万众瞩目。
妈祖文化发源地湄洲岛,沿袭妈祖元宵古老习俗。岛民“请”出妈祖,巡游全境,祈望合境平安。这项元宵民俗承继历代官民对妈祖祭祀、妈祖出游的相关仪礼,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千年。
湄洲岛闹元宵最早的是农历正月初八北埭文兴宫,最晚的是宫下村上兴宫,农历正月十九结束。岛上14座宫庙,只有上林宫和上英宫能到祖庙请来妈祖金身,参与元宵巡安活动。
“巡安路上,盛大的踩街队伍簇拥妈祖,走过家家户户,寓意送福到家。”莆田民俗文化专家林洪国介绍,沿途挂门彩、设香案、摆供品、烧火堆、燃礼花。人们向妈祖“挂脰”,祈求平安。
绕境巡安布福过程,展示妈祖驻跸、孩童摆棕轿、信众游灯、送妈上宫等民俗,“妈祖保佑”祝福声声,深度展现“妈祖信俗”。被美国记者评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台湾大甲妈祖绕境活动,其雏形便是妈祖故里妈祖金身绕境巡安布福活动,反映两岸同文同种、同风同俗。
《明史·礼志》对元宵佳节祭祀妈祖习俗有详细记载。林洪国说,从正月初八始至正月底,莆田市内各座妈祖宫庙都有庆赏元宵活动。献给妈祖的祭礼有“水族朝圣”和“百花陈列”等,有的用水产品制作、分盘陈列,有的用面粉巧制,堪称一绝。
红衣、红灯、红烛,莆田元宵分外红火,也分外长久。每年农历正月廿九,妈祖“尾暝灯”为元宵佳节画上圆满句号。这一夜,清风岭的烛山最宁静,东岩山的烛山最成趣,文峰宫的烛山烛船最别致。
莆田元宵,“文峰宫起,文峰宫止”。文峰宫妈祖元宵“尾暝灯”闻名遐迩。这项民俗中,妈祖信俗、妈祖供品、元宵烛山、妈祖三献礼、妈祖诵经、大五福、妈祖签诗、妈祖醮仪等8个项目分别列入省、市级非遗。
当夜,莆仙戏《大五福》粉墨登场,奏响文峰宫妈祖元宵“尾暝灯”祈福序曲。林洪国说,“大五福”即福、禄、寿、财、禧,是吉庆祥瑞的象征,寄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宫门左右的烛架上,数百道烛光摇曳,造型独特的“烛船”通体璀璨,人们点燃红烛,祈求红红火火,平平安安。据文献记载,当夜祈福求平安的蜡烛不能全点完,剩下2寸许时就要吹灭。到农历二月初一,各家各户再请回他们的“烛脚”,带回家继续点燃,称为“请火母”,寓意把所有喜气、好运带到新一年。
“红烛叠山耀眼明,龙灯化尽兆太平。”这一夜的红烛是千年妈祖信仰不灭的璀璨星光,也是莆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点点星火。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