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第61期公务员初任培训班调研组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这凸显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乡村要振兴,文化须振兴。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第61期公务员初任培训班调研组就莆田市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困境,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方法,提出对策思路,为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贡献力量。
一、我市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莆田市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发展,从统筹推进、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方面入手,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统筹推进:强化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力度。2023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历史建筑648处、传统风貌建筑1249处;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传统村落2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多项,妈祖文化广泛传播到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
(二)保护传承:守护乡村文化根脉与记忆。致力于乡村文化的系统性保护,编制《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出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等多个规定,成立名城保护发展委员会,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电子系统平台,推进普查认定、修缮修复、加强建章立制等系列工作,扎实保护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一批非遗传承人,建设一批非遗传习基地,打造一批精品非遗项目,全方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三)活化利用:激发乡村文化创新与发展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城融合让文化空间拓展开来,盘活利用老民居等历史建筑,使现代生活与老城风情相融合;以文产融合让文化价值释放出来,让高雅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以文旅融合让文化场景鲜活起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模式,让古街区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榜头镇后坂村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涵养乡村文化“软实力”,赋能乡村振兴“硬发展”,通过打造多元化文化阵地,提升服务效能,激发乡村文化新活力。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乡村文化因其鲜明的乡土性、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对凝聚人心、教化乡民、淳化乡风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挥乡村文化的教化、调节和规范功能,能够引导农民破除乡村陈规陋习,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提升农民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程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和智慧启迪,对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都将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实现农民精神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激发乡村优秀文化的活力,改善乡村文化环境,有利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反映新时代乡村精神面貌、导向正确和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农民心有所依的美好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剔除乡村落后的思想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通过合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赓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脉,促进乡村优秀文脉传承,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当前,部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路径上仍需持续靶向精准发力、纵向深入实践。
(一)加强思想建设,激活内生动力。一是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阐释党的“三农”惠农政策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培育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二是加强农村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大力鼓励学校将乡村文化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将地方文化要素融入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地理空间资源优势,开发独特的乡村文化教材,坚持教育引导先行,以筑路架桥为教育之基,周行八方之远;三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将党建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全过程,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组织协调和责任监督,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二)深挖文化资源,延续文化血脉。一是建立本土文化人才队伍,通过完善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一方面吸引乡贤人才回归,另一方面充分运用高等院校平台和资源,积极向社会各界招贤纳士,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广大社会志愿者深入基层,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二是挖掘和保护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不仅要聚焦非遗保护,也要注重对传统村落、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濒危的乡村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同时积极结合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实际,将时代性元素有机融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更好实现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三是创新文化的传播媒介,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体验项目,提高传播力度,强化人们对文化的参与度和记忆度,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火起来”。
(三)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文化品牌。一是健全乡村文化管理体制,拓宽乡村文化建设融资渠道,建立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优化乡村文化建设投入的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利用率。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农民对文化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结合对现有资源使用效益的科学评估,科学整合基层设施、做好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三是推动乡村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深挖文化内涵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推进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产业化,进一步完善非遗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