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宝洪
这些天,吸引我目光的,一是巴黎奥运会精彩纷呈的各项比赛,二是挚友曾纪鑫的文化历史散文集《遥远的绝响》。
《遥远的绝响》全书30万字,收入18篇文化历史散文。作者秉持开放的大历史观,以客观的态度,以辩证的眼界,沉浸在绵延不绝、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里,撷取青铜文化、曾侯乙编钟、武当山风云、茶马古道跫音、雕版印刷、文士风貌、赤壁古战场、黄鹤楼、西塞山、大佛寺等素材,或钩沉索隐、考订事实、厘清真相,或追溯古人创造的辉煌人文,或搜寻打捞失落的文明碎片,或梳理发展演变的脉络轨迹,将这些“绝响”放在地理时间的“长时段”中加以考量,并放在“显微镜”下严谨勘查,融入对中华文明的深情礼赞、深入洞察与深刻反思,赋以成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文化历史散文,靠“掉书袋”式的堆砌材料,靠蜻蜓点水式的游览,写不出深度、广度和力度,必须带着善于发现的目光深入搜寻,既掌握与题材有关联的翔实材料,又像考古工作者一样身临其境并潜心发掘。作者的笔触,引领读者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
考究历史,考量文化,须有一双擅长洞察的眼睛。翻阅《遥远的绝响》一书,我们会发现作者洞察之深入、细致。赤壁大战的发生地在哪里?赤壁战役的过程怎样?赤壁战役曹军的真实伤亡情况如何?刘备所部有否参加赤壁战役?历史上的鲁肃与《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差异在哪?“文赤壁”与“武赤壁”景观各有什么特色?《谁的赤壁》作了让人信服的考察,而赤壁山周围出土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两千余件文物,也证实了作者洞察的功力与精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人——巫覡职业化、世袭化的进程,以及巫觋从事的活动、担负的职能、扮演的角色,经作者的考究,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明代倭患的真相到底怎样?四堡雕版印刷的衰亡、断裂、落寞、寂寥,与赶圩的喧腾热闹,形成强烈的反差,雕版印刷技艺于四堡而言是一个文化遗存,更是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山的闻名,得益于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父》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而西塞山在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与辉煌,更多还在于它是东南诸省的门户,是一处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作者惊叹于曾侯乙墓中文物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贵、保存之完好,对总重量达2567千克65件大小编钟更是情有独钟,在行文中详尽状写这一国宝,进而探究中国音乐本土乐器和外来乐器的渊源与流传。
在追寻中予以洞察,使得《遥远的绝响》这本文化历史散文集具备了精品的含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洞察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的若干文化现象进行反思。譬如《古代文人的诞生、崛起及其宿命》状写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心灵自由、人身自由、人格自由的人生境界,剖析了李斯自私猥琐、卑鄙狠毒的阴暗心理,反思文人的心灵之花何以枯萎凋谢,反思大一统之后的文人何以陷入窒息、因循、盲从、僵化的深渊;再如《秦汉文人的蹂躏与阉割》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前因后果,解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来的直接恶果——导致儒学政治化,并反思这把“软刀子”给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又如《魏晋文人的劫难与怪圈》,礼赞魏晋名士的狷介风骨,毫不讳言曹操视文士为草芥肆意诛杀孔融、崔琰等一大批名士,反思谈虚弄玄的怪圈……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文明不幸失落而湮没无闻,成了“绝响”。《遥远的绝响》拣拾“绝响”充塞天地之间的袅袅余音,这些“绝响”通过作者的叙述和状写,让我觉得并不遥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前依稀浮现着这么一个场景:一群乐人手持木槌、木杠,腾挪闪跳,有节奏地撞击一件件编钟;一群舞女踏着编钟之音翩翩起舞;曾侯乙陶醉在乐舞之中,一次次举杯畅饮美酒……
曾纪鑫迄今已出版三十多部专著,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读他的文章,如饮甘酪,似食美餐。读者诸君自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