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智慧政法”建设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共莆田市委政法委、莆田市法学会课题组
湄洲日报 2022年08月05日

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引擎、新抓手。当今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颠覆了我们在传统物理世界的认知和做事方法,也赋予了政法工作前所未有的创新力。如何以智慧政法建设为契机,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传统工作模式变革,进而推动政法工作、社会治理工作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政法机关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我市“智慧政法”的实践成效

用好“智慧大脑”,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在基层治理层面,创新“综治+”社区治理平台,努力让数据融合;二是在市域治理层面,探索社会治理分析研判平台,努力让数据“说话”;三是在基层自治层面,完善“邻里家家亲”平台,努力让数据跑腿。

推动“数据联通”,提升业务协同效能。一是推动“一站式”服务管理;二是推动智能化业务协同;三是推动信息化治安防控。

开辟“绿色通道”,推动公平正义可感可触。一是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更“快”;二是促进法律服务供给更“优”;三是推动办事流程更“简”。

二、深化“智慧政法”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融入“数字莆田”建设,着力下好统筹推进“一盘棋”。把握“十四五”规划实施契机,将“智慧政法”建设融入“数字莆田”建设总体框架,坚持开放共享理念,进一步统筹全市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实现建设集约化、流程规范化、数据标准化。要统一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社会治理数据交换共享与系统整合接入规范和数据采集规范,明确各部门共享信息数据标准、质量要求、使用方式,细化各部门信息采集的类型清单、标准和流程,消除条块分割、互不统属的治理困境,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治理协同、服务优化。要统一功能设计。以政法部门业务系统为突破口,构建一体化的政法信息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消除政法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区域、部门和层级限制,打破部门界限、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提升大数据信息的整合覆盖、分级管理、统筹利用和互认共享水平。要统一数据整合。建立政法和社会治理数据共享负面清单、权限清单制度,制定“不予公开、有限公开、全面公开”等不同公开类型数据信息共享办法,引导社会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政法部门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集成运用,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二)完善“综治+”模式,着力织好社会治理“一张网”。围绕平安建设、社会治理总需求,依托四级穿透的综治(网格)平台,构建高度融合、深度交互的“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努力实现“一屏观莆田、一网管全城”。要完善“综治+”社区治理平台。以数据融合为基础,提升网格数据信息研判和汇聚共享能力,实时共享“数字莆田”人口库、法人库、建筑物库、空间地理库及宏观经济库五大基础信息库。拓展“邻里家家亲”平台应用,以开放性架构吸纳社会组织和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完善治理效果量化测量、反馈处置机制,将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网格化线下治理模式,与群众和社会力量自发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线上治理模式联动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政法公共产品服务。要完善智能化分析研判平台。聚焦信息数据全汇聚、研判监测全比对、网格要素全掌握、平安评价全参与,实时汇聚社情、警情、案情、舆情和安全感测评等各类数据,掌握监控目标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态,建立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等潜在风险问题库,提供智能搜索、全息档案、轨迹分析、智能图谱、专题建模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及时预警高危风险苗头,努力实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要完善风险智能感知平台。

(三)推动政法与科技深度融合,着力串好业务协同“一条链”。坚持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相统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办案数据“智享”、办案流程“智管”、办案质效“智评”。要强化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完善诉源治理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强化“一站式”纠纷调处中心建设,针对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或行业搭建“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让群众解决纠纷只进“一扇门”。升级网上大调解中心3.0版,推动建立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电子督促等为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纠纷解决的案件预判、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分析等功能,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信息化发展。要强化全时空、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数据流与业务流、管理流深入融合,全面深化智能应用、移动应用、集成应用,实现“掌上办、指尖办、随时办”,让群众“一次不用跑”。升级网上诉讼服务平台、12309检察服务中心平台、“12348”热线等,打造集业务预约受理、提供法律咨询、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维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让群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享受到全时空、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

(四)强化制度机制保障,着力用好评价体系“一把尺”。针对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对象错综复杂等情况,要在制度机制上下更大功夫。要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改变重建设轻使用、重采集轻处理的现象,以智能化应用为导向,深入开展数据挖掘和优化利用,对各部门的智慧化治理效能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综治(平安建设)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凝聚齐抓共管合力。要统一安全策略标准。聚焦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权利、平台发展等领域法律问题。制定完备的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平台安全、终端安全管理策略,推动安全措施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规范数据查询和应用,确保权责相当、依法合规,严防数据滥用和泄露。要健全人才激励体系。建立健全科技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成立全市政法智能化专业人才库,形成由专业带头人、技术尖兵、院校科班才俊组成的智囊团,打破原有各自为战的单兵局面,形成群策群力抱团作战的良好局面,为智能化建设的决策、立项、设计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