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景美路畅,稻谷飘香,“丰”景正好。
革命老区村车口村,全村人口803人,户数169户,曾是闽中游击纵队地下兵工厂,是我市2014年省定88个贫困村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村在各级帮扶下,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走上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革命老区村的华丽嬗变,先后荣获“莆田市第八届文明村”“莆田市巾帼科技示范村”“2019年莆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20年评为“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一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车口村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两个文明丰收
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去年,车口村投入20多万元建设“党建+”邻里中心,拓展文明实践、数字化服务、文体活动等多项功能,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舒心的服务。
近年来,车口村积极发挥中心村党委示范引领作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经过破壳消薄、入股分红等政策,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6万元发展到2021年的18万元,今年预计可达2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脱贫户张玉凤在村党支部积极对接帮扶下,纳入低保对象、优抚对象,生活更有保障;他的媳妇在乡贤带动下实现就业,月增收4000元;2个孙子在电商公司就业,每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张玉凤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越来越好。”
在物质文明丰收的基础上,倡树文明乡风。车口村党支部充分挖掘整合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红土文化资源,搭建“理论小广场”“农村小书屋”,从退休老同志、大学生村官、农村文艺骨干和青年志愿者等“土专家”“土演员”“毛秀才”中挑选宣讲人才,成立宣讲小分队,结合现场教学、“十音八乐”等多种方式宣讲党的政策、乡风文明、好人好事等,推动文明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该村还在村党支部原书记林光玉等党性观念强、积极热心、乐于奉献的党员家庭成立党员中心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对标先进。
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振兴
连日来,车口村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晾晒、打包稻米,陆续将“定制生态米”派送到参与“我在大洋有亩田”认领活动的“东稻主”手中,共享秋收的喜悦。
今年以来,大洋乡积极探索“我在大洋有亩田”共享稻田认领活动,推动“农创+文创”多元业态新模式,让撂荒地变“致富田”。眼下,车口村2.6公顷被认领签约的精选优质稻田已收获归仓,促进产业发展、农户增收,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我们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深化院地、企地合作,培育壮大特色农业板块,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车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兰介绍,车口村拥有千亩优质稻基地、优质稻新品种示范基地、莴苣种植基地。2019年,涵江区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在该村成立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研究院,打造集科研育种、农耕体验、研学旅行为一体的扶贫示范基地。
“秋收忙完后,我们马上就要种莴苣。”车口村种植户张玉莲说,许多村民在单季水稻收成后种植绿色蔬菜,这些蔬菜品质佳,深受市场青睐,来收购的经销商络绎不绝,每公顷莴笋净收益可达7.5万元至9万元,实现了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不仅如此,车口村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培育农村电商销售方式,推出了大洋冷鲜米、大洋红薯干等特色农产品,大洋优质米被列入市振兴乡村集团产品供应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在该村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
突出特色促进农旅融合
五角星、搪瓷盆、旧农具、知青旧居……金秋时节,车口村知青文化园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又触摸到时光的记忆,感受到岁月的温度。
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该村积极整合车口知青农场的红色文化、生态资源,建设知青研学旅行基地,重点开设农耕体验、知青文化、红色文化等户外课程,精心打造知青文化研学旅行路线。此外,贵峰岩、游击队生产兵器的兵工观音亭等历史文化资源,也助力车口村盘活优势、促进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特色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基因”。
依托特色农业优势,该村做足“农业+旅游”文章,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游。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车口村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道路硬化4公里长;依托成片竹林、名贵树木资源等,建设2公里长的登山休闲漫步道;结合小流域整治、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建设环溪生态漫步道1公里等,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实现华丽转身,成为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村”。
在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车口村还配套打造四季瓜果特色采摘园,因地制宜推动民宿产业落地,依托国圣农业产业,发展稻谷农业文化、DIY手工制作农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乡村生活。
眼下,车口村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建设宜居环境,“红色引擎”助推绿色崛起,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朱秀花 林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