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沙·糍沙

——两种优良口感的方言表达
湄洲日报 2023年02月12日

  □陈锦

  有一位文友知道笔者在编纂《莆仙方言汇编》,问我:“民间形容没意思,不精彩,常用一个词汇叫‘无诗歌’,或者‘无时遭’。你认为,这‘诗歌’或‘时遭’有字吗?”

  文友问“有字吗”的意思就是是否有与之相对应的汉字或汉语词汇。其时,《汇编》的案头工作基本完成,文友问题所涉及的字、词均有收录。于是答道:“有!就是‘糍’和‘沙’……”文友乍听一脸茫然,经笔者逐字解释,终拊掌叫道:“有道理!领教了……”

  “糍沙”是并列结构的方言形容词词汇,由“糍”和“沙”两个单字形容词组成。

  “糍沙”之“糍”古作“餈”,《说文》释义作“稻饼也”,现代汉语释义为“糍粑”(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其方言文读同方言“慈”,平读同方言“时”。其在方言有名词和形容词双重含义,名词含义为:①用蒸熟的糯米饭(通常调加食用油和盐)充分舂捣而成的食品,方言全称为“糍粿”,其代表性的实物就是传统房屋落成使用的“软粿”(因“糍粿”在方言读如“死粿”,故直称“软粿”;传统“白粿”实质上也是“糍粿”,只是不即食而已);②指用糯米的粉或浆加工成的饼,方言运用见于“油糍”(以糯米粉为原料的油炸饼),其形容词含义则引申于“糍粿”,指食物的质地细腻紧实,而又柔软滑润(也指这种品质食物的口感)。口语常以叠字表达,如“吃糍糍”“糍糍好吃”等。

  “糍沙”之“沙”方言音(属平读音)作“θɔ:(阴平)”,为“沙”的另一层方言音义,指的是番薯、芋头及栗子等干物质含量高的天然食物蒸熟或煮熟后的那种呈颗粒状或粉状松散的质地或口感。方言说法如“槟榔芋大沙”“这种菱角吃无沙”等。

  现代汉语有“沙瓤”的说法,指的是西瓜瓜瓤的一种质地。其“沙”的形容词含义基本与方言共通。

  从字面上分析,“糍沙”指的是食物的两种具有相对性意义的优良品质或口感(一者细腻柔滑,一者呈粉状松散)。所以,该词组的本义应是形容食物的优良品质或口感。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所体现的均为超乎本义的引申义,而且,句式也习惯体现为肯定式的“有糍沙”和否定式的“无糍沙”,而不单独运用“糍沙”一词。

  其中,“有糍沙”实质上是“糍沙”习惯表达,是对事物的正面肯定,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常见的则是否定式的“无糍沙”和“无头糍沙”。所以,我们只要明确后两种句式的含义,就可以了解与之相对的“有糍沙”(或“糍沙”)的含义。

  “无糍沙”为三字连读变音词组,通常体现以下含义:①没意思,不精彩。例句:那场戏大无糍沙;②尴尬,不好意思。例句:一个人躲台顶(在台上)坐大无糍沙;③缺乏黏性或韧性,容易松散或被扯断。例句:这种面皮(面粉)无糍沙;④散漫,草率,丢三落四。例句:这个人大无糍沙,勿贪(不要)交待事体给他。

  “无头糍沙”是四字连读变音词组,是“无糍沙”的四字词组表达(其“头”字为语气助词),词义同“无糍沙”。只是口语上可以用多种音节表达,并且能体现语言的老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