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秀屿区东峤镇紧紧围绕“平安东峤”建设,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探索“实、治、情”三字诀工作法,开出治理信访维稳“良方”,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去年下半年“群众安全感率”同比提升26个位次。
■聚责聚力 在“实”字上下功夫
东峤镇聚焦平安稳定主线,坚持关口前移,抓紧抓牢防范化解“牛鼻子”,从严从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该镇主要领导研究部署,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分析社会面稳定形势,建立“研交办督结”(专班研判、分类转交、快速办理、跟进督促、高效结案)闭环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同时,该镇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通过包问题化解、包思想疏导、包责任落实,源头化解初信初访矛盾。开展矛盾纠纷“攻坚六十天”“奋战一个月”活动,全方位、全领域排查矛盾纠纷、信访问题,按照“一案一责、一案一策”,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销号管理,定期分析研判、通报进度。返聘老党员、老法官、退休干部等,充实镇调委会,通过创设公安、司法、民政、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新模式”,打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调解快速通道,“一站式”综合化解矛盾纠纷。镇调委会被省司法厅表彰为“人民调解先进集体”。
去年,东峤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99件,化解273件,调解成功率91.3%。其中通过镇调委会化解纠纷116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8起,化解成功率98.6%;初信初访61件,化解49件,化解率80.3%,信访群众满意率达91%。
■三位一体 在“治”字上求深耕
该镇调动多方主体积极性,深耕自治、智治、德治,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自治夯基,细化最小治理单元,全镇重新划分为193个网格、2951单元,相应配备193名网格长、2951名单元长,同时发挥村级调委会作用,吸纳农村“五老人员”、乡贤能人等参与,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群众问题有处说、困难有人帮。
围绕智治支撑,该镇依托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随时随地上传信息、处理事务、服务管理,由原来坐等群众到村委会反映事项,转变成网格长、单元长主动上门采集办理,形成“发现、上报、流转、处理、评价”业务闭环,累计办理民情民意事项2050件。德治教化,以塑造乡村德治秩序为导向,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调解”作用,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维护邻里和睦、乡村稳定。创新设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红绿旗”评比制度,开展“平安家庭”“最美人物”等评选活动,积极宣扬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凡人善举和先进典型,引导群众争先争好,树立文明新风尚。
■攻克疑难 在“情”字上用心思
该镇坚持用心用情维护群众利益,化解信访难题,将疏导化解工作做到当事人的心坎上。以真情化访,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党委政府主动“下访”,让群众感到“诉求有人听、事情有人管”。
去年以来,该镇梳理历时五年以上的重点信访积案13件,化解9件,化解率69.2%。以温情消访,对合理的诉求给予支持并协调解决到位,对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的上访问题、确有实际困难的信访群众,在其思想转化的基础上,根据劳动能力和有关特长,通过多种形式,介绍信访人及其家庭成员就业,促使其息访息诉。以乡情减访,坚持从情、理、法等出发,采取信访评理、公开听证等方式,邀请评理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乡亲,用乡土人情来评事说理、论清事实。去年以来,5件信访事项先后进行公开评理,社会效果良好。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傅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