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

湄洲日报 2023年02月24日

咩咩 作

  胡程依(九年级)

  我是一粒来自北京研究所的种子,我感受过河姆渡时代的古韵,闻过宋代占城稻的气息,现在我从成千上万粒种子中被挑选出来,送往了琼州试点。

  我与其他种子静静地待在袋子里,等待播种。这日,透过塑料袋,我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对一位老者关切的话语:“您年纪大了,这种事还是我们来吧!”“对啊,您还是休息吧!”我正疑惑是谁能让这群资质不凡的学子们如此关心,一道苍老的声音响起:“我还年轻,水稻试种的事我得亲自来。”从人群的缝隙中,我看到了他:他个子不高,古铜色的肤色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身上弥散着亲切温和的气质。他笑眯着眼,仔细挑选着种子。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袁隆平。

  不久,我与小伙伴被播种进土里,等待成长。季风气候的湿润让我觉得很舒服,我在土里静静地做着美梦。突然。几滴甘露顺着土壤流进来,包围了我的身体,我尽情地吸吮着养分。呵,袁爷爷正在浇灌着我们呢。接下来的每一天,他都来视察我与其他种子的生长状况,还不忘对我们“谆谆教海”。听着他的教诲,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这日,一位记者千里迢迢地赶来这里采访他。当问到他有什么愿望时,他说:“我有一个梦,叫作‘禾下乘凉梦’。我看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结的稻子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便到禾下去乘凉。”柔和的语气中透着坚毅,我的心泛起了一丝涟漪。

  夜间,我被一阵声音吵醒,是袁爷爷又来“教诲”我们了。我迷迷糊糊地听着,听他说20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听他说母亲对他的影响,听他说水稻培育过程中的艰辛,说着说着,他忽然激动了起来:“我要让人民吃饱饭!”我陡然清醒过来,这么多年了,风吹雨打,冰霜惨凄,他的初心却从未改变。想起他的种种,内心的深处有股力量暗涌上来,我被他的理想折服,我被他的坚持震撼。

  人人都在赞颂他,他却一生低调而朴素,埋头于研究中,行走于田埂边,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躬耕陇亩。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过稻叶,滴进土中。命运,总是朝敢于向它挑战的人微笑。近十年的守护与培育,终于迎来了杂交稻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的局面。

  一句“要让人民吃饱饭”令我真切感受到他对他人的牵挂与奉献。四周俱静,万物遁失,我心中也定下了目标:“我定要和他一般,茁壮成长,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沐浴晨光,舒展身姿,冲破种皮的枷锁,拨开荒芜的杂草,破土而出了!欢喜的我四处寻找他的身影,咦?袁爷爷呢?远方传来悲戚的哀哭声,“国士无双”“一路走好”的话语声涌入我的耳中,我才痛心地发现他已离去。我抬头看那澄澈的天,仿佛看到了袁爷爷的笑脸与坚毅的目光。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个夜晚,我听着他的话,内心为他触动的瞬间。

  让我汲取力量,茁壮成长以不负你的期待吧。感谢您,袁隆平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