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二胡,拉二胡,教二胡,古稀之年还学会打桌球、跳舞,虽“与钱无缘”,但乐在其中——

金来老来的二胡经

湄洲日报 2023年03月10日

陈金来在制作二胡琴筒。

  “过一天,少一天,但只要乐在其中,就好!”对于古稀之年的陈金来说,当下的境况,就是他最好的状态。

  陈金来,出生于1954年,70虚岁,一头黑发。因为脚疾,常年穿拖鞋。他是城厢区霞林街道霞林社区人,算是地道的城里人。他上小学六年级后就开始“赚钱”,那年,他14岁。放牛,石料厂开石工、爆破工,窑厂工人,承包田地种菜,还和亲戚一起办鞋厂,种过蘑菇,养过鸡……虽然做了这么多行当,但基本上没赚到钱。

  如今,他的“官方”身份是小区业委会主任。“大家公推出来的,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3月2日下午,在莆糖安置房小区里,陈金来的老朋友翁玉钦来看他,评价了陈金来的“官衔”。

  虽然是同乡人,但两人的稔熟还是基于二胡。做了一辈子服装的翁玉钦拉得一手好二胡,他没想到半路出家的陈金来,不但自学学会拉二胡,还会做二胡。

  2003年,陈金来买过一把二胡,别人说“你岁数这么大,还要学,估计学到死都不会”。他楞是靠着自学、苦练,成了一些莆仙戏剧团的优秀二胡手。

  2006年,一个朋友送给他一块“千年龙眼木”,说“做二胡不错”。那时,陈金来手里就只有一把他花了2800元买的二胡。除此之外,他对二胡的结构一窍不通。没地方问,也不懂得上网查询,或是去图书馆找资料。

  仅仅靠着手里的那把二胡和他的一股子牛劲,从来没学过木工、更没学过做乐器的陈金来,花了一个多月和200多元钱,做成了人生中第一把二胡。

  “卖了150元!”没想到有人相中他的手作二胡。虽然亏本了,但那种成就感和虚荣心驱使他继续“狂奔”。既然有人要,那就再做吧!陈金来天性有股痴心和韧性,容易沉浸于热衷的“事业”。他也因此常被妻子数落。

  妻子林亚玉觉得陈金来太自我。刚学做二胡的时候,他会半夜2点多起床倒腾。“那时,他的头发、脸上,都是红红的一片”。对于2点多起床,陈金来的解释是为了观察蛇皮与琴筒的粘合度。而做二胡产生的红色粉尘,其实他早已经作了处理,他会在阳台的防盗网上蒙上一块油布,以防止粉尘在小区里四处“肆虐”。

  陈金来的二胡生产车间就在他家的小阳台上,一个洗衣池、一个工具柜,已占去了多数空间。留给他的,只有转身和弯腰的位置。而就在这个逼仄的空间,他做出了几百把二胡,大多数都已卖出。有空时,他还会把手机架着,给自己拍视频。

  记者在现场发现几个神奇的模具,有木制品,也有铁制品,外加几颗螺丝钉。这些模具都是陈金来多年来的研发成果,为了提高各个零部件的精密度,便于“标准化”生产。“前后琢磨了几年吧,才做出来,曾经也去一些乐器店请教,但大家都不肯透露”。

  “人聪明,手很巧,除了做二胡,连他家的地砖、墙砖,都是自己贴的。”翁玉钦评价老友,陈金来说,瓷砖师傅有些地方没铺好,又不愿翻新,他便连夜把那些瓷砖全撬开了,自己动手花了几天时间,把家里的地砖、墙砖全部重贴了一遍。

  “陈老师很热心,很细心,也很有耐心。”2月28日晚上,霞林社区下垞片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十多位婆姨正跟着陈金来拉二胡,闲聊中,学员陈少云告诉记者。

  对这些“奶奶”级别的女性来说,学二胡不是为了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她们更喜欢一边学习,一边聊聊天。陈金来这些年教了不少学生,都是免费教学。在他的手机里,关于二胡的微信群有七八个。

  陈金来说,他也想把制作二胡的手艺传下去,但至今没遇见愿意学的人。“这年头,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可以满足许多人赚钱的欲望。手工活儿,费钱费神,如果能遇到有缘人,我肯定会不遗余力地教”。

  全媒体记者 蔡晨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