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团区委联合多部门,启动新项目、启用新阵地,呵护“洋留守”——

相伴“童”行 爱不缺席

湄洲日报 2023年03月17日

  这里有“童伴妈妈”的呵护,这里有志愿者的服务,这里还有社会各界的关爱……这里是涵江区江口镇海星村“青春社·童心港湾”,一个侨乡留守儿童的乐园。

  3月11日上午,一场主题为“阳春三月拂春风,志愿送暖进港湾”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青春社·童心港湾”举行(如图)。来自莆田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化身“童伴妈妈”,陪在留守儿童身边,辅导孩子功课、教孩子做手工、和孩子玩心理健康小游戏等。一个个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心情愉悦,活动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气氛温馨又轻松。孩子们逐渐把大学生志愿者当成可信任的人,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留守儿童也是“花朵”“朝阳”,往往成为社会中脆弱、易被忽视的群体之一。海星村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000多人,他们长年生活在境外,留下约100多名“洋留守儿童”由老人照看。这些“洋留守儿童”因隔代教育、情感隔阂等问题,导致成长过程安全感缺失,影响德育、学习及心理健康。

  今年,涵江团区委联合共青团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委员会、区委文明办、涵江区人民检察院、区侨办、区侨联、区关工委等,启动新项目,建设新阵地,以“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引领,在海星村建立关爱“洋留守”实践基地,开展常态化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项目通过构建“三个一”模式,组织家访校访、日常陪护、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亲情陪伴、情感关怀、自护教育、励志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项目建立网格党支部,将大学生志愿者充实到网格内,从中选配一个“童伴妈妈”,负责联系留守儿童,登记建档、定期走访、指导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收集需求并及时回应,形成“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助理网格员+村民”的治理格局。

  成立一个“青春社”,深化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以“青年需求、集聚数量、青年特点”为依据,以“业缘、趣缘、地缘”为基点,以“多样化组织形态”和“社群”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联办,构建组织化、塔群式青年网上社群。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导向,聚焦青年成长所需迭代服务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造“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青春化共青团。

  建立一条项目联动机制纽带,推动项目所在地建立多部门、多种社会资源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有效的、直达儿童身边的服务网络,保障儿童福利政策的落实和儿童权利的保护。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胡晓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