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3月21日第22个世界睡眠日前夕,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单位发起的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在北京成立,现场发布了《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有接近60%的青少年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睡眠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一种“现代病”,很多年轻人出现严重失眠等睡眠问题,甚至很多孩子也成了特“困”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到的睡眠时长标准是:小学生每天睡眠达到10个小时,初中生达到9个小时,高中生达到8个小时。但现实是,众多青少年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严重“缺觉”,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影响其学习成绩。
导致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间被剥夺的原因有不少。如沉重的课业压力、家长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孩子们负重前行,单薄的身体承受着过多的压力,时刻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睡得晚、起得早。另外,一些青少年睡前接触电子产品消耗了大量时间。
在课业压力、电子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下,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不好动。缺乏锻炼让不少孩子成了“小胖墩”和“小眼镜”,也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还影响到睡眠质量。而孩子睡眠质量差,又会变得更不想运动,身体素质也就越来越差,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笔者认为,特“困”生问题应引起重视,不能“夺走”孩子的睡眠时间,而要还给他们。青少年“缺觉”问题是多重原因造成,要予以解决,也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合力、综合施治。
比如,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重视素质教育、综合教育,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要确保学生每天的正常睡眠时间,比如有地方规定晚上10时作业还没做完,学生可以不用再写,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家长也要尽好监护人责任,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远离电子产品等的不良影响。
“夺走”孩子睡眠也是透支他们的身体与未来。特“困”生越来越多,睡眠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杀手”。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储能充电”,就要做好劳逸结合,要让孩子好好睡觉,而不是一味快马加鞭督促孩子快跑。人生是场马拉松,如果连休息都做得不好,不说跑好这场马拉松,能否跑完都成问题。今年的世界睡眠日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特“困”生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希望这样的关注不是一时热度,而是转化为真正的重视,并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