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祭典何以入列“中华三大祭典”?(上)

湄洲日报 2023年04月06日

  编者按

  从1987年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台胞跨越台湾海峡,来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他们时常护驾分灵妈祖像回来,与祖庙妈祖金身一起供奉,意为“团圆”。为何台胞纷纷跨海拜妈祖?妈祖祭典何以入列“中华三大祭典”?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吴巍巍,对此深入解读。本报转载,以飨读者。

  中新社记者:妈祖为何成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甚至是台湾最大的民间信仰?

  吴巍巍: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妈祖确有其人,是宋朝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因出生到满月都不啼哭,取名默,人称默娘。她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28岁时因救助海难而殉难,传说为羽化飞天。

  漫长历史中,妈祖信仰不断传承和弘扬。出海人常携带妈祖神像随行保佑,从湄洲祖庙请来的妈祖像更被视为妈祖分灵,以守护生命和财产,给予信众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妈祖由此被尊称为“海上保护神”“海上和平女神”。

  千百年来,妈祖随着信众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亿多妈祖信众、1万多座妈祖庙,妈祖文化已成为海峡两岸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民心相通、相互交融的精神纽带。

  在台湾,妈祖宫庙达3000多座,信众占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在台湾拥有的信众最多。据台中大甲镇澜宫志记载,1730年莆田人林永兴自湄洲祖庙奉请妈祖分灵神像赴台供奉。当地信众闻知,纷纷前往参拜。香火鼎盛兴旺,地方乡绅由是修建了镇澜宫前身。

  如今,妈祖信仰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跨越两岸历史鸿沟的桥梁,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莆田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东方麦加”,湄洲祖庙是天下妈祖庙的娘家。每年来湄洲祖庙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其中就有很多台湾信众。新冠疫情发生前,每年前来湄洲祖庙谒祖进香的台胞超过30万人次。

  1987年,台中大甲镇澜宫的妈祖信众绕道日本辗转前来湄洲祖庙进香,是打破两岸相隔38年“坚冰”的举措之一,推动了台湾同胞前来大陆寻根信仰源头的进香浪潮,实现了“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妈祖为先”。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经过19个县市,接受信众朝拜达1000多万人次,轰动一时。

  中新社记者:在各种纪念妈祖的重大活动中,妈祖祭典都是重头戏。作为妈祖文化的一部分,妈祖祭典如何形成?有哪些传统仪式?为何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

  吴巍巍:妈祖祭祀典礼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妈祖升天以后的受祀之时,后历经元、明、清时代,在朝廷和各界人士推动下,不断充实、完善和规范,形成了一系列高规格的妈祖祭祀典礼。到清代,妈祖获封为“天后”,爵位达到最高规格,与天子同享八佾之舞。

  妈祖祭典以祭祀妈祖为主体,是继承中华民族“礼祀诸神”传统,又在中华民族宗教科仪影响下形成的特殊产物。每当妈祖祭典举办,湄洲岛上总是四海信众殊途同归,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只为给妈祖献上一瓣心香。

  祭典仪式内容包含五部分:其一,执事,一般为主祭一人,陪祭若干人;司礼生16人,专司诵经、捧香等职。其二,仪仗,其中包括清道旗、大锣、龙幡、蟠龙棍、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笔、雉尾扇、九层黄伞等。其三,祭筵,其中包括各种果盒、香炉、烛屏等祭器和五牲、五汤、十锦等祭品。其四,仪程,程序包括擂鼓、鸣礼炮、诵经、焚祝文焚帛等。其五,乐舞,包括乐生、歌生、舞者等。

  妈祖以“立德、行善、大爱”的高尚品格立世,人们崇敬、怀念、奉祀,意在“慎思怀远”“不忘先哲”“崇祀先贤”。妈祖祭典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化人们学习先哲的外化形式。

  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代表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尊重。三大祭典也都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地历史和文化,是民间民俗活动与古代宫廷祭礼的结合,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至真至善至诚美德的推崇,祈求国泰民安,护国庇民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