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车 一朵花 一江水 一碗粉

——探寻柳州高质量发展的奥秘
湄洲日报 2023年04月07日

柳州市区盛开的洋紫荆。

东风柳汽商用车基地整车生产车间。

游客在一家螺蛳粉企业里参观。

  3月29日至4月1日,中国地市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看柳州”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记协指导,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柳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全国100多家地市党媒的社长、总编和新闻业务骨干走进柳州,探寻这座网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奥秘。

  一车风行、一花倾城、一江旖旎、一粉飘香,已成为工业柳州最为闪耀的城市名片。“一台车”“一朵花”“一江水”“一碗粉”的名片汇聚流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柳州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备受关注。

  一台车: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一辆来自柳州

  漫步在柳州街头,一辆辆新潮小巧的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它们拥有独立的小车位,随开随停,十分方便。令当地人自豪的是,这些车型全都是柳州生产,是名副其实的“柳字号”汽车。

  数据显示,2022年,柳州凭借6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西安、上海。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4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10%。

  近百年来,“汽车”作为一个符号,已经刻录在柳州的基因中。

  1933年,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的诞生,掀开了柳州乃至广西工业发展的第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又相继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汽油机、广西第一辆汽车等,屡屡填补广西乃至全国汽车行业的空白,逐渐确立全国知名大汽车城的地位。

  如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柳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300家,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

  近年来,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柳州形成了政企联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该模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出行,让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成为全市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加速转型的引擎。

  柳字号汽车不仅在国内有巨大销量,还出口多个国家,出口区域以东南亚、南美为核心,逐步扩展至中东、非洲、中亚等重点市场。

  一朵花:近30万株洋紫荆“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月末四月初的柳州,30万株洋紫荆一同绽放,市民、游客们在花海中散步、拍照,尽情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洋紫荆是柳州市“市花”,也是柳州城市新名片。1996年,柳州市政府审批批准控制酸雨污染的40条措施,其中“绿化”成为园林建设的主基调;2002年,洋紫荆成为城市绿化的主力树种之一;2006年,洋紫荆开始大规模运用于街道和公园绿化。目前共有近30万株洋紫荆遍布柳州全城,柳州也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地方。

  伴随洋紫荆的成长,柳州逐渐也有了一座“花园城市”的雏形。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了“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全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每年3月至4月,30万株洋紫荆一同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花”的美景,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一江水:全国水质冠军“三连冠”

  “来之前我只知道柳州是一座工业城市,想不到这里水质也这么好,城市空气、城市环境都让人称赞不绝。”不少第一次到柳州旅游的游客感叹道。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连续三年位居首位,被誉称“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

  作为工业重镇的柳州,全国第一的水质来之不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工业在全国闻名,但由于没能做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导致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最高峰值一度高达98.5%,成为我国四大酸雨区之一。那时的柳州,数十个排污口将污水直排柳江,污染严重。

  痛定思痛,柳州自“九五”期间开始走上酸雨治理、生态重建之路,污水全部截流处理、烟气达标排放,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柳江全长逾千里,其中市区段全长55.5公里,恰如一条玉带缠绕城垣,被柳州人称为“百里柳江”。在治水的同时,柳州着力在沿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重修文庙、建设人工瀑布、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修建近百公里的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而今的柳江两岸,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一碗粉:“百亿级世界网红”的惊奇

  螺蛳粉,是柳州的独家味道。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从街边小吃到“百亿级世界网红”,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柳州食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多年前的白莲洞人,而螺蛳粉据考证是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谷埠街一带的夜宵摊兴起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螺蛳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

  2014年预包装螺蛳粉问世,开始“飞”往中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这是柳州用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果。

  近年来,柳州市进一步做优做强螺蛳粉产业链,打造一批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总部+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种植、养殖螺蛳粉原材料,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去年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收入600多亿元,同比增长19.75%,袋装螺蛳粉实现收入181多亿元,同比增长19.6%。目前,螺蛳粉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潜力。

  目前,这碗“小米粉”已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企业已达127家200多个品牌,远销20多个国家。

  本版文字:全媒体记者 陈霖 本版摄影:柳州日报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