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育斌
涵江作为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部分,原本就是八闽著名的古镇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古厝、古建筑、古村落总是名声在外,享誉四方。每一座古建筑都是凝固的记忆,还藏有一部厚厚的历史,每一幢古厝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这些正是勾起我春节期间寻访的初衷。
东方廿五坎体现涵江民国初期商贸建筑遗迹,见证了涵江的繁华与苍凉,是莆田著名建筑景点。据闻,发家致富的陈氏三兄弟在涵江楼下前林庐溪傍水兴建廿五坎,一改传统的建筑样式,大胆吸纳欧式风格,一根根红砖柱支撑拱孔骑楼,形成排列有序的圆形拱门,建筑倒映水中,犹如“东方威尼斯”,闻名遐迩。
鲜为人知的是,东方廿五坎廊门之上有“镜鸿里”石碑,系以主人陈镜鸿来命名,为清末科进士张琴书写,书法苍劲有力,给人一种沧桑感。抗日战争期间廿五坎曾被日机炸毁,其中间断的几坎,是日寇侵华的历史见证。如今,慕名前来参观“东方廿五坎”的人络绎不绝,热闹的氛围无不彰显着水韵之城的美景与情调。
漫步长廊,我想起与东方廿五坎身世略同的宫口河。宫口河周边曾是古镇最繁华的中心,堪比周庄古镇。那时,省内外客商从山路、水路、海路纷纷涌入涵江,轮船穿梭,客商云集,人流如织,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红砖骑楼渲染出水乡古镇的热闹与繁盛。那水、那楼、那桥的繁忙景象,状如清明上河图。而如今,这里曾经的繁华成为老涵江人无法抹去的记忆,而留给后人的唯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房屋作为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国人自然怀有特殊感情。《史记》云:“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里的“本”主要指土地与房屋。那些深藏涵江市井之中的古民居,呈现出涵江那个时代的住宅建筑风格。建于清中期的涵江“楼下杨氏民房”位于楼下社区,与东方廿五坎仅几步之遥,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涵江文化的地域符号。因厝临卢溪,原属卢氏,建有大砖埕,人称“卢埕”,后卢氏转让给发家致富的杨姓。“杨氏民房”建于清道光年间,历经25年才竣工,可谓精雕细琢。古厝坐东北朝西南,占地3500平方米。并列三大座,前有大砖埕,左为正堂,中、右为卷堂。其格局上以大门坦为中心,燕尾脊让屋型显得飘逸而有灵性。
走进“楼下杨氏民房”,庭院深深,古意绵长。入杨氏大门坦,埕内的花草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表现出园林特有的气韵。站在门前,三进两厅一天井尽收眼底。石雕构思别致,造型精巧,就连天井中的青石板的雕工都细腻流畅。走入小巷,从墙体到地板皆用方砖砌成,至今仍红里透光。尽管年代久远,幽暗的墙壁斑驳陆离,但横条与支梁残存的金漆透雕仍遮不住昔日的富丽堂皇与家族的荣耀。其中的装饰工艺,凝聚了当时莆田工艺的文化精髓,也感悟到杨氏家族人浓浓的人文气息。
路经后坡埕,原想看看双茂隆大厝,但只见铁将军把门,只好隔河观望。该厝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富商徐启棋三兄弟出资兴建。从外观看,外墙用规整的马石扎基,一排精美的格扇门显得古色古香;两边护厝的前部特地做成飞檐翘角的歇山式屋顶(俗称龙虎楼),显得很有气派,甚是威严。其优美的外形倒映河中,尽显涵江水乡特色。尽管双茂隆曾经的辉煌早已随风飘逝,但作为精妙绝伦的古建筑,仍然是涵江古民居的一大景观。只见游人正在拍照,要把古厝的倩影留在心中。
著名的马兰顺侨宅让我印象深刻。它位于涵江顶铺,与我上班的涵江医院近在咫尺。因房屋主人林天顺是“下南洋”的印尼归侨,曾生活在马兰,故人称“马兰顺”。其女儿林灶治在《马兰客》一书中有详细记述。其建筑风格为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庭院中大门上方建成四柱歇山顶凉亭的独特造型与两边龙虎楼遥相呼应,马鞍形山墙(风火楼)与裙裾式基墙(起马脚)相互搭配,中西方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汇相融,使整座大厝显得雍容华贵,仿佛进入艺术殿堂,让人叹为观止。该侨宅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气息,具有那个时代侨宅的鲜明特征。
妻舅张庆粦特意从旧书店淘来一本《寻访莆仙红砖厝》,我与该书的作者徐学仕在年轻时有一面之交。我只知道他是摄影家,拜读这本图文并茂与系统展现莆仙地区古民居的画册时,我惊讶于他十多年前就利用摄影之技执着于古建筑的保护,让许多如今消失的古建筑还留在人们的视线中,让更多人体验和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诚然,一座古厝,不仅是一个历史记忆的符号,也是一段历史文明的印记,更承载着许多人魂牵梦绕的乡愁故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所阐述的那样:“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但愿古建筑这份大美能够世代传承,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