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湖之畔魅力显

——常太镇创新思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描绘振兴画卷
湄洲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岭下村美丽乡村景色引客来。

东圳水库烟波浩渺的美景。

  □全媒体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许文泉 郑林倩 文/图

  作为城市“后花园”,常太镇围绕做好“一颗枇杷”,着力打造以莒溪绿色生态点、马院红色旅游点、环库休闲产业经济带为核心的“两点一带”,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烟波浩渺的东圳水库旁,常太镇的文旅之笔描绘着振兴画卷,宜居、宜业、宜游,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常太,在这个春天更显魅力。

  圳湖之畔,书写精彩。该镇现有国家级4A景区1个、3A景区2个、省级金牌旅游村1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5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3个。去年,全镇接待游客数6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8000万元。

  眼下,围绕“一颗枇杷”,常太依托打造莒溪生态、马院红色等2个发展主题点,环库路各村打造“慢生活带”,日间、夜间都能游玩的“网红”打卡点迭出,推动“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纵深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颗枇杷 绿色产业“流金淌银”

  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最美人间四月天,又是枇杷成熟时,常太镇漫山遍野枇杷园挂满橙黄的果子,果香四溢,奏响了丰收的乐章。

  连日来,一批批的中小学生们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了解枇杷知识、摘枇杷、品枇杷、制作枇杷罐头,小小的枇杷“玩”出了各种新花样。

  常太镇是我国枇杷的主要优势产区,每年盛产枇杷2万吨以上,是“中国枇杷第一乡”。镇里积极打造品牌,先后注册了“常太圳湖枇杷”“云上常太”“常太圳湖”“圳湖”商标,同类产品中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常太枇杷”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亮相央视《中国地名大会》等。

  枇杷的“文章”越写越精彩,常太镇多次举办枇杷节,共吸引30万人次到场,拉动经济增收3000万元,举办“常太枇杷音乐节”,全方位提升品牌知名度。

  枇杷成熟时,走进5G智慧果园,漫山遍野枇杷林,解放钟、早钟、香妃、三月白、白雪早等各种枇杷品种长势良好,浓密的绿叶间缀满金黄果。园区利用数字技术,对枇杷产品实现从源头的信息采集记录、原料来源追溯、生产过程、加工环节、检验批次、物流周转,到第三方质检的全程可追溯。

  丰富枇杷品种、提升枇杷品质,打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组合拳。东圳水库的蓝,枇杷的黄,都浓缩在枇杷包装盒上。优质枇杷销往全国各地,扩大“常太枇杷”知名度,“走出去”的枇杷,正迎回文化旅游客流,实现以枇杷生产销售为基础,通过农产品产业与文旅相结合,推动一产转型、二产做强、三产突破,深度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两点一带 诠释最美“诗与远方”

  帐篷露营、农田采摘、溯溪登山……每逢节假日,岭下村一亩芸生态园,游客总是络绎不绝。该园推出的露营、采摘等体验式旅游受到游客青睐。2022年,一亩芸项目落户岭下村,流转土地4公顷,以“新文旅+新田园+生态园”为核心,集“食行游娱学”于一体,发展绿色生态旅游。

  岭下村山、林、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这些年,岭下村多方筹措资金,实施房屋立面修缮、基础设施配套、休闲旅游服务设施等5大类33个库区移民项目,初步发展形成包括自然风光、山水休闲、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库区新村。目前,岭下村已获评3A级旅游景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省级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高级版“绿盈乡村”等。

  一幢幢新房,错落有致;一户户院落,窗明几净。春日的阳光下,各色花儿在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门前盛放,漈川溪百米花岗岩慢道风景优美、白马潭瀑布响声隆隆、忘忧谷露营基地寂静清幽,每一处景观都让人陶醉其中。

  马院村是个山区村、老区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汉虎说,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以红色旅游引入流量,守好“底色”,融入“特色”,打造忘忧谷露营基地、千亩竹海等景点,游客纷至沓来。

  常太镇党委书记沈海霞表示,全镇形成以“两点一带”为核心的全域乡村旅游布局。在莒溪绿色生态点上,以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依托生态景观、乡村环境和乡土特色,打造传统美食制作、采摘、种养等农事体验和休闲观光旅游产品;在马院红色旅游点上,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露营、研学等线路产品。环库休闲产业经济带先后吸引半浮生文创园、一亩芸生态园等15家网红打卡点入驻经营,谋划“凌空步道”,打通半浮生和天马阁的登山道,策划环库路各村产业布局,渐渐形成了“慢生活”业态。

  大山绵延,绿意环绕。湖光山色,生机盎然。置身常太,空气清新,放眼远眺,心旷神怡,莆田版“莫干山”诠释着最美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深度融合 绽放全新“文化魅力”

  日前,闽台家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工作人员一行到常太镇考察文旅产业项目,先后参观了常太镇溪南村研学基地、八卦王古厝等项目,详细了解常太镇文旅项目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度感受常太镇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希望能进一步探寻合作发展的新空间,打造常太库区文旅产业项目,推动形成特色文旅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

  常太镇镇长林志伟表示,借助文旅产业的流量优势,围绕“有得看、留得住、带得走、想再来”的发展思路,以“悠然溪梦”“红色资源”为IP,常太镇已谋划并落地建设图图生态研学基地、红军路等10多个项目,全镇文旅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莒溪片区乡村振兴暨省级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是我省“十四五”首批A类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示范区建设项目,也是我市最大的单体移民后扶项目。项目突出“悠然栖梦”示范区主题,提炼片区“溪梦文化”“龙凤文化”“移民文化”三大文化IP,立足莆仙特色风情、库区山水环境等优势,串联山、水、村、镇等各区板块形成美丽乡村路线,汇聚乡村振兴示范面,达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效果,倾力打造省级“库区移民后扶样本”和莆田乡村振兴示范带。

  项目位于溪南、下莒、埔头3个村,目前一期工程经过调整优化后,由示范区入口、悠然漫道、研学基地、八卦古厝、龙鳞凤羽5个部分组成。

  眼下,新画卷正加速度书写。莒溪片区主干道路两侧的景观及有代表性的村庄房屋外立面提升建设已完成,沿街设置5个口袋公园节点,红砖人行漫道、机动车停车位等;溪南村部办公楼、旧小学等建筑已完成改造,将打造成以莆田传统文化为主,其他野外活动为辅的“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现有八卦古厝建筑修旧修复已改造提升,莆仙风格庭院、百戏研习空间、特色茶室呼之欲出,联动周边图图荷花园等网红打卡景点,打造荷花文创产品、打夯体验、摄影写生基地等;已建设完成320米长的龙鳞凤羽图画区,100米长的凌空木栈道平台,配置2处镂空景墙和园林小品,新建一栋红砖文创体验中心暨水利驿站,打造成一个具有东圳库区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亲水游园。

  革命老区的红、枇杷之乡的黄、东圳水库的蓝、美丽乡村的绿,调出一幅斑斓多彩的常太图卷。以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画卷,正迎来一个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