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千年文脉 做活山水文章

——涵江区新县镇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底色推进乡村振兴
湄洲日报 2023年04月20日

新县镇在绿水青山间打造“世外桃源”。

新县镇多维度挖掘郑樵文化精神内核。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林亦霞 翁世伟 范将 文/图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新县镇以“千载郑樵志、百年古邑府、十里湘溪景、一篇外坑史”为主线,找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打造“好看、好玩、好吃”的农文旅新业态,让群众真切感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山村风物带烟霞,曲水湾环绕郭斜。”山水田园风光独特是新县最浓的乡愁之源,更是乡村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新县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美的目标,以“千载郑樵志、百年古邑府、十里湘溪景、一篇外坑史”为主线,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因地制宜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探索和培育农村新业态,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生态强镇、旅游新镇活力迸发。

  绿色赋能提质增效

  浓浓春意下,新县镇连绵的青山与清清溪水相映成趣,缠缠绵绵绕境而过。诗画田园间,村民们或在耕种劳作,或在忙碌建设,一抬头,西灵梯田上随风摇曳的玫瑰,为这山水增添了几分浪漫。

  拥山揽田抱溪,新县地处涵江北部山区,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找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是新县党委政府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镇党委书记陈珊说:“我们通过做活‘生态+’文章,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土地要素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县镇墘顶、大所、白鹤等村党支部主动作为,引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挥作用,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另一边,张洋、白云、泗洋、大贤等村吸引省、市、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认领近4.6公顷的撂荒地,“沉睡”多年的土地再次焕发活力。

  富饶沃野的新县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新县镇引进由市流动党工委组建的福建初景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泗洋村、白云村的千亩荒地果岭,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庄园。其中,一期约27公顷已完成水稻、红薯种植;二期又引进的东皋农业有限公司,流转新县村、文笔村、张洋村近54公顷土地,开展稻药轮作,进一步深化联农带农合作共富机制。

  绿色赋能,新县生态经济乘势而上。正值枇杷采摘季,作为我市枇杷的主要产区之一,其枇杷种植面积约2334公顷,年产量约1.5万吨,产值可达1.8亿元以上,至今仍保有全市最大的枇杷集市。

  为全力推动枇杷产业提质增效,新县镇邀请专家走进基地,帮助果农进行枇杷品种改良,做实标准、做优品质。个大味甜、水分充足,新县枇杷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果品。为拓宽销路,新县镇连续举办枇杷文化节,诚邀八方宾客上云端,会枇杷。镇团委组织青年干部联合青年电商主动上门服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枇杷种得好、卖得出、收益高,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日渐高涨。

  村里有产业,村民有收入,新县的生态农业项目越来越多,激活了“金土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硬核支撑。

  农文旅融合再提速

  郑樵文化是千年传承的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是新县镇一张最叫得响的名片。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县镇䂬溪村的夹漈草堂,探访南宋史学家三十年不下山著书立说的传奇人生,领略《通志》史学底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郑樵文化“求学、创新、勤学、奉献”精神内核,新县镇通过在夹漈草堂举办郑樵文化节、成立郑樵文化促进会,与莆田学院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以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课题小组等形式,共同打造可复制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校企合作实践样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新县镇注重科学规划,精心雕琢、精致打造,以郑樵著书立说献书的艰辛过程为线索,多维度挖掘,推动郑樵文化活化利用。修缮夹漈湖、建设生态停车位、打造夹漈山入口微景观以及建设森林步道,串联起夹漈二十四景,形成生态文明示范片特有的长跨度、高品质带状徒步休闲空间。发布文化IP“夹漈先生”,引进莆田市点横撇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探索乡村振兴与农创、文创、自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通发展的“七经八脉”,打造“好看、好玩、好吃”的农文旅新业态,在山水田间蹚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幸福路”。

  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张洋村,也是“三星级乡村旅游村”。依托湘溪实践地,张洋村结合水利、环保、农业等基础设施,塑造“沉浸式幸福河湖”体验空间,打造亲子戏水区、水生态植物景观园、垂钓露营区、房车营地、无刺即食玫瑰园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丰富农文旅融合业态,实现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依托市级人才驿站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引进田螺山(福建)康养小镇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整村规划,统一运营,为有意愿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提供了30多个岗位。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空气变人气、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如今的张洋,移步异景,景景动人,引得前来踏青的游客和摄影家们频频举起相机拍照,定格优美田园风光。

  惠民实事增进福祉

  多谋民生之利,巧解民生之忧。新县镇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振兴。

  新县镇久久为功,探索木兰溪治理理念下的湘溪实践,在完成18公里湘溪全流域治理的基础上,接续推进乌溪河段全流域治理,目前已完成河岸治理、巡河步道、水保景观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让群众真切感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振兴教育,功利千秋。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力量,新县镇流动党员带头捐赠300万元,成立湘溪奖教励学基金会,用于改善教师教学办公与生活条件,激励教师谋教乐教兴教,鞭策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在外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流动党员利用自身技术、经验、资金、信息等优势,或捐款捐物,改善基础设施,反哺家乡;或密切联系,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家乡;或返乡创业、参加村干部竞选,建设家乡,带动各项民生事业建设,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安装太阳能路灯,丰富了村民的夜生活;修建灌溉水渠,为乡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新县镇一个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完工,让村民享受“为民办实事”带来的实惠和乡村发展建设的福利,宜居宜业又和美,乡村生活令人期待。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综合有效治理。新县镇创新方式方法,让党员干部沉到一线去,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多元善治,筑牢和谐稳定根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今年2月,张洋村一村民反映自家电表接线杂乱,存在安全隐患,请村里帮忙协调电表迁移。了解情况后,村里进行线上会商协调解决,第二天便为其办理电表迁移,为民解忧,让力量“沉下去”,效能“提上来”。

  群众在通过反映问题、商量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特别是设置了“桃源张洋奉献奖”,表彰在村公益活动、民生事业建设中积极配合,无偿捐地、志愿服务的党员群众,树立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意识,为八旬党员夫妻过生日、为出行不便的群众送去电动轮椅、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送上励学奖金……群众之间有了更多交流,逐渐养成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良好习惯,邻里关系变好了,村巷变洁净了,乡村更和谐,彰显乡村治理的温度。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沿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出的路径,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在新县蓬勃开展,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野,新动能孕育在和美乡村,一曲清脆动听的振兴山歌正在新县山水田间奏鸣、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