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大尺度的建设空间,社区则是小尺度的生活场所,连着千家万户。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党委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聚焦答好“三个如何”重要论述,党群齐心开启党建引领、科技支撑、共建共享的社区发展新格局,奋力打造“多福延宁”。
党建领航 智慧赋能
自“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延宁社区党委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优势,按照“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路径指引,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架构,把党的组织体系向下延伸到每个小区楼栋、街巷院落,进一步激发社区基层自治红色动能。
延宁社区首先明确“单元”作为事件采集、日常走访、宣传引导的“最小分子”,由社区干部及网格员分组培训单元长,带动单元长熟练使用“惠民宝APP”端口,强化末端采集,提高事件采集效率,实现清单化、智慧化闭环管理。自平台运用以来,社区各单元长已通过平台有效采集、流转、整改事件803件,切实把工作落到最小单元。
延宁社区通过对单元长采集的事件进行分类汇总,从文明创城、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重点类别事件入手进行研判,从“萌芽”状态提前介入干预化解,以此推动居民群众身边的“小诉求、小隐患、小难题”得到精准解决。今年以来,通过平台数据集成共享、社区有效介入,延宁社区12345平台诉求存量同比下降了53%。
因地制宜 实干造福
延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多福广场”,是该社区聚焦“小广场”服务“大民生”理念,立足党员学习教育、居民文化活动等实际需求,精心打造的党群活动阵地。居民们在此常态化开展“银龄晨练”“近邻议事”“红色宣讲”等各类活动。
在延宁社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被收养的孤弃儿童。4月21日,民政部儿童福利司来社区调研,得知社区孤弃儿童在此学习生活无忧时,给予肯定。社区干部陈淑妍介绍:“我们努力守护好孤弃儿童、困境儿童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除了全力保障“幼有所育、难有所助”,延宁社区还致力让老年群体“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热心公益事业的佘忠义是一名退休民警。去年,他牵头成立“多福银龄”老党员工作室,带领社区离退休老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既丰富了老年生活,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银龄先锋”的光和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延宁社区党委书记许树涵表示:“党群服务,重在服务,我们致力于推动社区‘15分钟服务圈’与居民‘15分钟生活圈’相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好社区联系党员群众、广泛凝聚民心的阵地作用。”
联动共建 迸发合力
立足“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契机,延宁社区党委主动搭建互联互通互动平台,定期与机关共建单位开展党建联席会议,建好群众需求清单、部门资源清单和共建服务清单,持续推动机关力量下沉、资源共享,为服务社区居民再添新动力。
去年8月,全市首家普法研学基地在延宁社区揭牌成立。这是涵江区法院、检察院联合涵西街道共同推动“三官一律”力量下沉的首创之举。基地开放以来,已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8场,承办巡回法庭审判5期,举办法治讲座交流会7场,提供检察便民服务12次,组织“三官一律”顺利调处矛盾纠纷9件,提升了社区法律服务水平,让法治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延宁社区党委邀请共建单位加入延宁“邻里帮帮团”志愿服务队伍,主动认领各网格单元内居民反映的“微心愿”,发挥共建单位职能优势,下沉网格开展志愿服务,持续拓宽社区党群活动阵地,拓展各类便民服务事项,以实际惠民成效助推“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落细落实,有力推动社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旅融合 蓄势增能
延宁社区是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区所在地。社区坚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策划精品自助游线路、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发动多元力量共同参与以及创新宣传推介方式等方面多点发力,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风格的魅力街区。
今年春节,涵西街道在延宁社区打造“福”文化景观项目,以“多福延宁”文旅IP提升吸引力,开放“跨福门—摸福石—翻福牌—穿福廊—打福卡—登福台—祈福愿”沉浸式文旅体验路线,吸引诸多市民前往打卡,掀起“福”游老街热潮。
4月22日,延宁车鼓队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展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一方水土的独特民俗文化气韵。
社区党委持续挖掘辖区红色文化资源,在萝苜田23号涵江联络站旧址设立涵江主城区首家革命事迹陈列馆,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在陡门头31号,老党员陈树云腾出自家历史建筑,打造“知青驿站”,展现本地知青“上山下乡”的奋斗故事,为百余名老年知青提供追忆青春的交流平台。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张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