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对我市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开展 视察调查,夯实民生之本——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湄洲日报 2023年05月11日

创新“直播带岗”助力就业。

举办招聘会,搭建供需平台。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摄

  □全媒体记者 周凌瀚 通讯员 郑小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进一步促进就业,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至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委委员、市人大代表等,组成视察调查组,对我市就业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调查。

  视察调查组书面听取了市政府,以及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关于开展就业工作情况的汇报,分别与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及业务科室负责人、部分企业和人力资源领域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座谈交流,并深入企业、工业园区、职业院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区等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我市就业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并对我市就业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增强合力落实政策

  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调查组发现,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着力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我市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向好。

  就业促进工作合力持续增强。市县两级均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凝聚就业工作合力,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压实稳就业保就业责任。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将就业相关目标任务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持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充分发挥投资和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推动财政、金融、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确保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促进。2020—2022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79万人,每年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以下的较低水平。

  就业优先政策举措有效落实。我市坚持应急举措和长效机制相结合,积极构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精准发力支持稳就业保就业。接连出台“稳就业7条”“保居民就业12条”“中小微企业纾困10条”“复工稳岗14条”“扩岗留工14条”“扶持创业8条”“减负稳岗扩就业7条”等一揽子减税降费、稳岗扩岗政策措施,打出社会保险“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稳岗稳工,持续夯实稳就业基础。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兑现,顶格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失业保险费率从3%降到1%,工伤保险在现行省定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下调50%,对不裁员、少裁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由60%提至90%。

  保障重点精准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毕业季临近,连日来,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带队的促就业行动持续开展,该学院落实就业工作“双主官”“一盘棋”机制,带领二级院系主要负责人持续访企130多家,拓展就业岗位600余个。

  记者了解到,湄职院与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着重建设2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和9个产业学院,开展“1+N”就业服务活动,以“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月”为主,贯穿全年开展就业创业系列讲座、就业创业慕课、创业指导、联合招聘等,全面提高服务覆盖面;个性化服务,聚焦退役军人、家庭困难就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帮扶援助、专场招聘会,完善就业服务网建设,促进服务精准实效化;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调查组指出,近年来,我市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不断加强。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开展“送岗留才进校园”“访百企、促就业”等活动,“线上+线下”高频次、大规模组织招聘会,发展“就业红娘”帮扶队伍,多举措服务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保障支持体系,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委托支付暂行办法》,有效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建设企业用工需求库等“三库一平台”,落实即退即登记、即培训、即聘用“三即”工作机制,综合施策推动退役军人就业。推行政策扶持、就业援助、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三合一”就业帮扶机制,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帮扶,全力兜住困难人员就业底线。

  此外,我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实现街道(乡镇)就业服务平台、社区(村)服务网点全覆盖,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全域就业公共服务网”。统筹优化专业化服务机构,成立市人力资源协会,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仙作劳务”品牌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在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展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针对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全省唯一“世界技能大赛研究推广基地”落户莆田。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能力,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用工共享信息平台”,创新绘制全国高校相关产业人才分布线上检索“一张图”,线上线下一体化就业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集智聚力优化提升

  “就业政策落地见效有待提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普遍存在、稳就业保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职业技能培训实效亟待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广度深度仍需拓展。”此次,市人大常委会视察调查组也指出了当前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情系民生献良策。视察调查组建议,进一步统筹就业优先政策合力,强化落实就业责任、强化政策有效衔接、强化政策落地见效。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发展“回归经济”,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反哺家乡、共建家乡,做实做强做优特色富民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家门口”就业模式,推动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进一步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动态管理,开展困难毕业生结对帮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就业,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积极吸纳就业,继续加大创业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多措并举鼓励市场主体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依托乡村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加大以工代赈投资力度,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聚力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同时要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女性等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进一步促进职业培训提质增效。精准对接市场和就业需求,继续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全面落实“揭榜挂帅”职业培训机制。加强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促进培训基地共建、信息共享、项目互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智能化、便捷化,提高技能培训的精准度。

  视察调查组还建议,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扩面提质,加快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健全公益性、兜底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推动劳动者在常住地、就业地均等享受基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提供精准就业信息供给服务,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优化线上线下融合、信息互联互通、精准推送服务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我市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健全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高效人力资源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