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木兰溪下游的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林墩自然村是抗倭古战场,南 塘湖畔建有戚继光纪念馆,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厚植爱国情怀 砥砺报国之志

湄洲日报 2023年05月22日

图为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在戚继光纪念馆参观。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全媒体记者 林英

  初夏,行走在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林墩自然村的南塘湖畔,只见碧波荡漾,景色怡人。湖水静静流淌,无声诉说着历史的记忆。

  南塘湖原是莆田名港宁海港,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号南塘,所以改名为南塘湖。南塘湖畔建有一座戚继光纪念馆,原名戚公祠。远远望去,围墙上,“林墩抗倭古战场”几个白底黑字十分醒目。

  明嘉靖年间,莆田和其他沿海地区一样,深受倭寇入侵之害。戚继光心系军民,三度入莆英勇抗倭,取得林墩大捷、平海卫大捷等胜利并解围仙游城。面对倭寇的侵犯,沿海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走进纪念馆围墙大门,中间是用红砖铺砌的大埕,左右两边栽种树木,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纪念馆大厅中,伫立着高达2.1米的戚将军塑像,威武雄壮,令人肃然起敬。厅堂两侧廊壁刊载戚继光入莆平倭的英雄事迹。其中一侧书有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他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戚继光的爱国情和报国志,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林墩村位于木兰溪下游,十里水乡,环水碧流。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盘踞林墩,依仗河沟纵横,构筑巢穴。同年七月,参将戚继光奉命率精兵从浙江入闽剿倭。戚家军先后捣毁福清横屿和牛田的倭巢,残倭逃至莆田林墩,与盘踞林墩的倭寇会合。戚继光于九月二十日从囊山间道抵兴化府城,制造暂不进兵的假象,迷惑敌人。次日夜半,戚家军轻装衔枚,直趋林墩,游水夺渡,奋勇杀敌。驻在宁海桥的张谏部与戚家军前后夹攻,与倭寇短兵相接展开巷战。经过拼死奋战,戚家军击破倭巢,倭寇落水淹死千余人。残倭向黄石南窜,逃入窑兜乡(今瑶台村),戚家军乘胜追击,倭寇满山四散,有的躲进砖瓦窑,戚家军火攻瓦窑,将其全歼。据史料记载,林墩之战共斩倭2023人,救出被掳男女2144人。这里因此成了闻名的“林墩抗倭古战场”。

  兴化倭寇平定后,邑贤林龙江舍地30亩,在林墩建戚公生祠奉祀。后因年久失修而圮毁。为纪念戚继光杰出的抗倭功绩,1995年当地在戚公祠原址上重建纪念馆,1997年被批准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莆田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戚继光纪念馆建成后,成为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廉政教育上千人次。作为一名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展现出的“爱国勤廉”精神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

  利用该阵地,黄石镇不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文化文艺志愿者、文史学者、乡贤讲授戚继光抗倭英雄事迹、林墩大捷历史伟迹,以及黄石镇历史文化先贤名人爱国主义事迹、历史文化典故等,并聘请退伍军人、武警教官对青少年进行集体军训,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

  扬民族气节,传报国之志。林墩村涌现了一批进步青年,他们有的参加闽中游击队,为解放莆仙作出贡献,有的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也有的光荣参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志愿兵。据村干部介绍,桥兜村现有人口2185人,从1950年至今,该村累计有200多人应征入伍,参军报国。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纪念馆大埕东侧阁楼的墙壁粉刷一新。据介绍,该处开辟为戚继光抗倭史迹陈列馆,将展示戚继光家史、族史、著作、生平事迹及全省各地纪念戚继光抗倭的堂、祠、馆概况,激发广大干部的报国之志,增强务实创新、担当作为的干事本领。

  抗倭古战场,百年旧事历史传唱至今。戚继光纪念馆让人在品味民族英雄忠贞报国志向的同时,也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