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哪抓哪”,卸船机司机凝神静气,在高空抓斗的提升闭合之间,助推40万吨级罗屿港口崛起——

40米高的时空“斗”转

湄洲日报 2023年05月23日

在驾驶室里,林建春(左)指导“90后”的余振如何更加精准快速收放抓斗,提升装卸效率。 全媒体记者 陈斌 摄

  □全媒体记者 吴琪娜

  在罗屿港9号泊位,4台桥式抓斗卸船机一字排开,碧绿的海平面上靠泊着一艘大型货船。5月19日下午4时许,随着20万吨级“中钢永续”轮缓缓靠岸,2台卸船机紧张运作起来。

  在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副经理林建春指引下,记者头戴安全帽,走进4号桥式抓斗卸船机,乘坐升降机,登上距海平面40米高的卸船机平台。“这个高度,普通人会忍不住有点晕眩,手扶好,慢点走。”林建春细心提醒。

  记者看到,54米长前臂架下方吊着一个宛若鸟笼的小驾驶室,脚下、眼前都是透明的钢化玻璃。在驾驶室里,当班的卸船机司机包臻辉正坐在室内唯一的一个座位上,进行高空卸载作业。

  狭小的驾驶室内,包臻辉一边关注电子屏幕,一边观察下方。他双手熟练地移动两侧手柄,缓缓降下贝壳形状的抓斗,抓满一斗近50吨的铁矿石后,稳稳地滑进料斗,通过2条快速运行的传送带,运至堆场预定位置。

  在装卸一线干了30年的林建春,是司机班组公认的老师傅。“每一次收放抓斗都要恰到好处,容不得一丝麻痹大意。”林建春介绍,在连续取料过程中,初来乍到的学徒司机完成一个完整的抓卸动作需70秒左右。他们通常经过一两年磨炼,才能在60秒左右完成一个动作。

  “可别小瞧这10秒。”他说,船舶平均在港停泊时间与装卸作业时间息息相关。为了提升装卸速度,操作班组通常“人停机不停”。一台装卸机上,正副2位司机为一组,几组司机轮流作业。熟练的司机平均每小时可装卸3000吨货物。去年,他们操作部班组与其他生产部门配合,4台卸船机开足马力,仅用2天半即完成40万吨级铁矿石船“远谷海”上39.06万吨货物装卸作业。

  为了安全高效卸载货舱内物料和观察抓斗位置,包臻辉作业时得一直保持低头、弯腰的姿势。2个多小时过去,他重复了100余次抓卸动作。“装卸工作做久了,司机都容易出现脊椎问题。”在一线操作10年的他说。

  到了晚餐时间,他与“90后”的副司机余振交接位置。从驾驶室里走出来,他并没有马上下到地面,而是迎着海风在前臂架高空上的狭窄廊道行走,检查运转中的抓斗、钢丝绳、主小车等设备的运行情况。他说:“为了保障作业安全,每隔2个小时,都要出来检查,掌握设备运行情况。每台卸船机司机都是多面手,设备管理检查、货船卸载指挥员、司机这几个岗位哪里需要就要立刻到位。”

  夕阳下,罗屿港后方堆场中,一座座铁矿石小山闪着丝绸般的光泽。“从罗屿港开港以来,我不知道在这上面看了多少次日升日落了。”林建春说,只要有船靠泊,司机们就轮班“上台”日以继夜、一斗一斗地装卸。

  新闻链接

  效率是港口的生命线。作为我省首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罗屿码头接卸超大船舶能力持续提升。2022全年接卸10艘次40万吨级船舶,今年已累计接卸40万吨级船舶6艘次。目前,罗屿港码头已实现了矿石作业区堆、取料作业自动化操作,并逐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港口货物吞吐量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