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林曙光)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秀屿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密结合实际,紧跟市场需求,把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多渠道、多途径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破解集体经济“少弱散”问题。
支部领办强引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充分叠加,实行集体参股、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集体、村民双增收。笏石镇苏塘村党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围绕农产品产业链条,运用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属地优势,打造农产品科研基地、育苗基地、示范基地、加工基地,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跨村联建聚合力。打破村域界限,统筹各类资源,创新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等模式,推进跨村联建、村企联动,组建10个中心村(联合、片区)党委,实现联片发展、成片治理。平海镇上店村联合石井村、东美村成立联合党委,示范打造中国平海湾·海丝双壳贝类苗种繁育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厚壳贻贝苗生产基地,带动200多农户水产养殖致富。
盘活资源激活力。聚集资源要素,做好“山水林田”文章,盘活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土地等资源,采取自主经营、租赁发包等方式,实现资源增值、获利增收。东峤镇霞西村整合16公顷废弃盐田资源,通过公开招标出租用于水产养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实现变废为宝,增强自主“造血”功能,为村集体年创收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