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游泳突发状况难测,有极大安全隐患,请尽量到有安全保障的场所游泳——

炎夏防溺水 安全不“放假”

湄洲日报 2023年06月27日

  6月25日傍晚,记者在市区泗华溪看到,由于安全巡防到位,在这个户外游泳场所戏水的男女老少可真不少(如图)。

  防溺水是泳者个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怎么不去游泳馆?”记者就户外游泳和防溺水相关问题,采访了在岸边坐着休息的几个中年男子。

  “这儿是免费的。”“溪水是流动的,干净;游泳馆里的水不流动,那么多人在游,多脏啊。”“我去年在游泳馆游,得了中耳炎。”“我之前在游泳馆游,得了沙眼。”他们七嘴八舌地吐槽。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超过5.7万人,其中少年儿童溺亡占到56%,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近年来,我市也屡屡发生中小学生及成人溺水事故,但炎炎夏日,在水中享受清凉对很多人仍然是挡不住的诱惑,而因为忽视安全发生的溺水事件依然日复一日地上演。

  游泳馆的水真的不卫生?户外游泳如何保障安全?记者采访了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吴金煌。这位著名游泳健将曾获1982年全国游泳锦标赛男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在第九届亚运会上,连夺男子200米自由泳亚军(打破亚运会纪录)、男子4×400米自由泳接力亚军、男子400米自由泳季军,为我国首次夺得亚运会奖牌数和总分第一名立下汗马功劳。

  “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游泳馆,安全是有保障的。”吴金煌介绍,国家对游泳池水质有严格的标准,余氯、PH值、大肠杆菌、水中尿素、透明度等各项指标都要符合要求。游泳馆通过自动循环设备对池水进行自动循环处理,不断排出废水,加入新水,并自动检测、自动投药,还定时人工测水质,根据需要投药,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游泳者可查看游泳池旁是否设立公示栏,公示救生员、卫生许可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等信息,是否公示当日水质情况,包括水温、PH值、余氯浓度、投放消毒药情况、循环水次数或新注入水量等;查看泳池池壁和池底是否干净,是否有明显的深浅水区警示标识,是否配置救生观察台及光滑的扶梯等。

  吴金煌说,目前,市区除了泗华溪沿岸白天配备救生应急人员巡防,其余如木兰陂等“野泳”地都没有救生力量。夏季溺水事故多发,野外游泳突发状况难测,有极大安全隐患。野外水域表面看似风平浪静,水下可能暗流涌动,存在漩涡、礁石、深浅落差大等危险因素。暑期来临,家长一定要告诫孩子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擅自下水施救。若一定要到户外游泳,他建议,游泳爱好者应选择白天到泗华溪,并在随身携带“跟屁虫”等专业救生防护设备的前提下下水。

  “泳者水中游,安全心中留。一下水,防溺水就要摆在第一位。”他提醒,不论是在游泳馆还是户外,有5种情况禁止下水:一忌不做准备活动就游泳,水温通常比体温低,充分的热身运动可尽量避免下水时因水温差造成抽筋,同时将运动损伤风险降到最低。二忌空腹游泳,否则由于体内血糖低,易在水中出现肌肉颤抖、头晕眼花、虚脱、导致溺水等意外险情。三忌剧烈运动后游泳,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皮肤汗腺及皮下血管扩张;若进入凉水中,体温急剧下降,皮下血管会急剧收缩,易引发感冒、急性关节痛等病。四忌酒后游泳,酒后游泳时,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大量消耗,易出现低血糖;此外,酒后头脑昏沉会影响对水中情况的判断,增加发生游泳意外的几率。五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不熟悉的环境,人可能产生恐惧,水下暗流、树枝或者水生物更可能加重恐慌,易出现意外。

  吴金煌特别强调,户外游泳务必“大手拉小手”,未成年人必须有成年人带领。若在野外发生溺水,应记住“岸边救援优于水中救援、器械救援优于徒手救援,集体救援优于个人救援”。施救者应就近在岸边选择长树枝或者竹竿、救生圈、救生衣等器械装备施救。若无上述物品,应在自身条件许可前提下下水救援,从溺水者后方靠近,用双手托举溺水者腋下施救,切忌逞强盲目下水救人。全媒体记者 刘永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