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王于洁烈士纪念馆参观。 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全媒体记者 林英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木兰溪畔的仙游县榜头镇紫泽社区于洁小学,教学楼上“读书知理,乃强国之路,富民之本”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是“王于洁”。
于洁小学是仙游县唯一一所以革命先烈之名命名的小学,其前身为前溪小学。王于洁生前曾在该校任教,传播革命思想。
王于洁1901年出生于榜头镇紫泽村前溪自然村(今紫泽社区),从小勤奋好学。五四运动后,他参与组织“仙游东区学生联合会”,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他从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任地方警官。
其间,王于洁目睹了社会风气日下、民不聊生现实,愤然弃职回乡。1927年,在中共莆田党组织的创始人陈国柱引导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传播革命火种道路。
此后3年,王于洁多次组织、发动工农运动,开展武装斗争,与横征暴敛、残酷镇压革命的反动当局作斗争。1934年4月,莆田中心县委的上级机关——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遭到国民党宪兵破坏,王于洁和妻子苏华不顾个人安危,从福州赶回莆田,把同志们安全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王于洁参与创建莆田游击队,打响了闽中革命武装斗争第一枪。1935年5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与中共福清中心县委取得联系,组建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任特委书记,领导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独立自主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谱写了“闽中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块独立游击区”的光荣史。
1937年2月,王于洁在莆田洪度村召开闽中特委会议,研讨抗战事宜。由于叛徒出卖,王于洁等5人先后被捕。他们在狱中不为敌人的官禄所诱,不因敌人的酷刑而屈。同年6月23日,在福州西门外英勇就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于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教化之行,兴于学校。1988年,经批准,原前溪小学更名为“于洁小学”,并立足校情乡情,梳理红色文化,建设王于洁烈士展览馆,后改建成于洁红色廉洁教育馆。馆中展示了百余幅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及部分王于洁烈士遗物等,详细介绍了王于洁烈士革命历程和光辉业绩,成为我市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秉承“传承革命烈士精神,打造红色廉洁校园”的教育理念,于洁小学注重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诵红色经典”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将“小小讲解员”活动与升国旗、入队仪式相结合,把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是紫泽革命老区鲜明的底色。2012年,紫泽社区成立了王于洁烈士史料小组,致力收集王于洁烈士生平资料和革命事迹,把这段闽中革命史展示给后人,弘扬英烈精神。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紫泽社区积极筹资,对王于洁烈士当年以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地下活动的私塾进行翻新加固,建成王于洁烈士纪念馆,并于2015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吸引大量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等前来参观学习,成为我市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纪念馆在于洁小学对面的弄堂里,占地320平方米,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落古民居,分上下两厅与两侧厢房,以及回廊、天井等。走进纪念馆,下厅迎面是一块高3米、长4米的大石碑,雕刻有王于洁、潘涛、黄孝敏、余长钺、陈炳奎等闽中五烈士的大型浮雕。回廊上挂着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献资料,详细展示王于洁和战友们的战斗历程、光辉事迹。上厅作为展览室,置有王于洁人物雕像,两侧厢房展览烈士遗物等。
漫步在纪念馆里,浮现在眼前的是革命前辈英勇斗争的画面。前来参观的紫泽社区居民王萍霞说,革命先烈的精神需要薪火相传。其儿子在于洁小学念书,平时周末有空,自己也会带着孩子来纪念馆参观,让他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从小培养爱国情怀。
“七一”之际,王于洁烈士纪念馆迎来参观高峰,社会各界自发来到这里,瞻仰革命烈士,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接受红色洗礼。在烈士故乡,红色精神正在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