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

湄洲日报 2023年07月04日

  □陈志平

  笔者喜欢茶,只要有空闲,便轻茗入口,舌尖茶韵四溢,香郁味醇,清新透体。些许淡定从容,一番温润清醇,裹挟那份似有还无、回味无穷的快乐油然而生。这时候,心胸会变得开阔起来。

  细观那如同春天迷蒙缥缈的蒸腾氤氲,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慢慢舒展的茶叶,在水中沉浮着,是那样的坦然,那样的淡然,如落落君子,似山中隐士。那柔韧生命散发的淡淡清芬,俨然将尘世的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耳听清风低吟,目断青鸟之影,或看日出,或赏落霞,任汤色一点点淡去,蔓延的暖意,拂去几分浮躁,添了几分淡然。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原产地。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熟悉茶,以茶为好。乾隆曾题诗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世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于无意之中,悄悄融入我们的精神领域,成了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球。

  茶与文学艺术也是缘分匪浅的,像陶渊明、刘禹锡、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郑板桥、曹雪芹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诗人有茶诗,晋左思写了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娇女诗》,白居易一生写了大量的茶诗,宋人更是写了上千首的茶诗;书法家有茶帖,比较有名的有唐代怀素的《苦笋帖》,宋代蔡襄的《精茶贴》,苏轼的《啜茶帖》等;画家有茶画,如世界最早的茶画唐阎立本《肃翼赚兰亭图》;五代至明清,茶画内容更是精彩纷呈,不胜枚举;我国六大古典小说和四大奇书中,无一例外都有茶事的描写。《红楼梦》尤擅长写茶,全书近三百处,处处精妙绝伦,茶韵悠然。

  茶被人们誉为“玉骨冰肌”的佳人、“苦口森严”的大丈夫、“坚贞高洁”的君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在《大观茶道》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明朱权在《茶谱》中说:“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茶性清苦、淡泊、洁净、高雅,可谓“淡如君子洁如仙”,可以怡神、可以修身、可以修德。喝茶,已不仅仅是喝茶那么简单,而是净化,是纯洁,是茶人合一,是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茶和人相似,不同的人,情趣相异。不同的茶,韵味不同。武夷岩茶,生长在岩缝中,催生出“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乌龙茶,以丰富香气见长,耐得住静置的寂寞;普洱茶,愈陈愈醇,无畏岁月的打磨。

  “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品茶之余,为茶所思,为茶所想。人生也应似茶,无矫饰之行,无张扬之态,高温激发香浓,保鲜而不变质,一盏浅注,清气馥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