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点开液位计点位,界面显示出水位等检测数据一目了然。 全媒体记者 林罗晓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实习生 李旖芩
7月11日,入伏。在荔涵大道与洞九线交叉路口,挖掘机挥舞长臂平整路面,工人们汗流浃背,在酷暑天未雨绸缪开展易涝点整治。
“这条路分布着多个住宅小区,由于没有铺设排水管道,每逢大雨天,雨水只能排到边沟,路面有积水。”西天尾镇市政办干部黄俊新在自己的膝盖上比画着,对记者说:“最深的时候淹到这里。”
据市气象台预计,今年7月至9月,我市总降水量为250—900毫米,或有台风登陆影响我市。西天尾镇有荔涵大道(少林北街至后卓溪)及乡道洞九线两处易涝点,正邀请福州设计院设计改造。
时间紧、工期短。福州设计院负责该项目的陈悦驰分析,荔涵大道(少林北街至后卓溪)雨污水管径老化,淤堵严重,频繁内涝,影响通行。此次新建直径600—800毫米的雨水管,用于沿线收集雨水,排入后卓溪,该工程已完工。附近的洞九线易涝点,新建直径500毫米的雨水管。
“整治城市易涝点”是我市“生活惠民”十大工程之一。今年3月以来,市城市管理局对主干道易涝点全面排查,共排出5处易涝点风险隐患,“一点一策”展开整治。工程完工后,可解决相关路段积涝问题,打通道路通行瓶颈。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还创新实施智慧监管,在重点易涝点位设置30套在线液位计、5台积水监测仪,接入新投用的城运平台智慧市政模块,开启市政道路排水、井盖、巡查等智能化管理。
“过去,对于窨井下的水位情况,市政人员要一个个打开排查。现在,整合物联网核心技术,在窨井下安装液位计,实时监测水位状态。一旦井下水位超过阈值,地图上就会弹出图标提醒,通过短信通知一线养护人员及时到场处理,并生成工单对处置情况全流程记录。”市城市管理局数字城管中心负责人柯璘打开平台演示。记者看到,地图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安装液位计的点位。点开“东园路”一处点位,界面立刻显示出水位等检测数据。
地下安装液位计,地面安装积水监测仪。对于莆仙大剧院、康嘉御景等5个常涝点,通过积水监测仪,探测地面积水深度,提前预警,及时处置,避免行人和车辆误入积水区。
“城区易涝点整治是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有了‘硬核’技术加持,打好易淹易涝积水点治理攻坚战事半功倍。”市市政工程维护管理处副主任徐海峰表示,今后整治城市易涝点智能化管理,还要并入“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系统。
新闻链接
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联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统筹兼顾内涝积水治理及雨水收集利用,引导各县区(管委会)利用城市低洼地、池塘、湖泊、公园绿地等建设滞洪区、雨洪公园,提升雨水蓄积能力。力争2023年底,全市城市可渗透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