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羊肚菌”轮作种植,进一步增加农田的利用价值。

庄边镇围绕“农文旅”发展主线,打造涵山仙境·共享农场。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林亦霞 李涵娇 文/图
庄边镇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水稻+N”种植模式,积极推广“枇杷+N”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同时,以“农业+露营+N”新模式,让“好资源”变成“好资产”;打造“三山两茶一水+红色基地+特色农业”生态景观发展区,进一步打响“红绿”融合名片。
盛夏的涵江区庄边镇,远山近水与绿野垄亩层层叠叠,乡村产业错落有致、布局有序,火热的乡村劳动场景溢满田脉,乡村旅游人气十足……生机盎然的山乡和美新画卷越绘越出彩。
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庄边镇坚持以新时代“三农”工作为总抓手,结合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聚焦培育农业首位产业及主导特色产业,整合多种生产要素、汇聚乡村发展合力,打造红绿相融的产业发展新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更强的内生动力,正呈现出强镇富村的良好态势,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一田双收”实现创富增值
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庄边,自然资源丰富。如何将地理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绿色产值,培育“绿色经济”“美丽经济”?
走进上院村,连片水稻长势喜人,山风吹过,掀起了一层又一层黄绿色的麦浪。眼前的“钱景”,让农民们乐开了花:“冬天种羊肚菌,夏天种水稻,我们的土地一年四季都是忙时。能这样种地,我们心里很踏实。”
上院村位于望江山的半山麓上,平均海拔700米,属高山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十分适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长,特别是优质水稻及羊肚菌的生长。今年4月,庄边镇与涵江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市农科所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共同建设水稻菌粮轮作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首批试点流转土地1.54公顷,以“水稻+羊肚菌”的方式进行轮作,推动抛荒地复耕复种,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庄边供销社主任林梅兰告诉记者,轮作制可以很好衔接茬口、消减连作障碍、培肥土壤等,尤其是冬季种植羊肚菌,能进一步增加农田的利用价值,提升土地效益,让“冬闲田”变身“增收田”,预计水稻和羊肚菌亩均产量都可达500公斤,年总产值达12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
基地采取仿野生栽培技术,以人工种植的方式让羊肚菌在近乎野生的环境中生长。整个过程不用农药,不施化肥和生长激素等,从源头上保证了羊肚菌天然性,从而打造“绿色品牌”。此外,庄边镇发起“我在乡间有亩田”水稻、羊肚菌认领活动,目前已有15家企事业单位认领田地约1.08公顷。
种稻为主、一田双收,庄边镇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开出一剂强村富民的“良方”。以“亩均收益”论产业,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突出产业振兴,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探索创新出“水稻+N”的种植模式,择优实施“水稻+川芎”“水稻+草莓”“水稻+特色辣椒”“水稻+羊肚菌”“水稻+百合”等轮作种植项目,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庄边镇发展经济林产业也有独特的优势。为积极响应市委流动党员工委“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合作共富”倡议,引进福建绿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计划在萍湖村、黄龙村、走墘村等开展经济林改造示范项目,在栽种绿桐的同时,利用林下空间种植名贵中草药,带动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收。
枇杷是庄边镇的特色产业。为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庄边镇引入莆田市新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龙头企业+镇属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起枇杷“生态银行”平台,打造枇杷产业供应链基地,为果农搭建起集枇杷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与此同时,积极推广“枇杷+互联网”“枇杷+旅游”“枇杷+工艺”等“枇杷+N”模式,有效盘活果园经济,实现增值创收。
让“好资源”变成“好资产”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路径。庄边镇着力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切实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扩量增效。
帐篷、草坪、星空、天幕、篝火……种种诗意元素,叠加着浪漫气息,在萍湖畔集结。炎炎夏日,越来越多市民结伴来到涵山仙境·共享农场避暑,沉浸式体验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随着露营经济的不断升温,庄边抓好萍湖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围绕“农文旅”发展主线,瞄准市场抢抓“新风口”,强化招商引资,与五一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总投资约500万元,围绕萩芦溪萍湖段滨溪栈道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在溪岸湖畔及湖心岛平整绿化,以“农业+露营+N”新模式,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研学、健身于一体的近郊微度假胜地,大力培育新业态,让“好资源”变成“好资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亮点。
涵山仙境·共享农场设有草坪天幕区、野奢船帆帐篷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共享菜园、混养水稻田、种植园等,游客可以尽情体验亲耕、户外野炊、农耕科普等项目。此外,基地将与文创休闲、水上乐园、假日集市、萌宠乐园等多个项目联动,“网红”变“长红”,走出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良性循环之路。
实干干实、快干干好,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庄边镇发挥乡贤作用,引导乡贤资金回归、项目回归、乡情回归,盘活流转废弃屠宰场,建设白粿生态加工基地、农产品冷链加工基地;盘活岫山废弃果场旧场部,利用山里优质生态水源建设矿泉水厂,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50个,村集体增收5万元。打造“望江萩水”优质农特产品线上线下一体销售化平台,为优质绿色无公害农特产品提供生产、加工、宣传、销售等一系列服务,拓宽线上销售渠道,走出一条党支部引领、乡贤回归带动、村民参与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绿色低碳的户用光伏项目是庄边镇的重点项目之一。从高空俯瞰,一片片屋顶光伏板随地势此起彼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在2000户乡村民居屋顶,建约25MW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可发电约0.6亿度,2000户村民可实现收入约600万元,可节约标准煤2.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万吨,减少硫氧化物排放0.04万吨,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
循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庄边镇更大限度释放农村活力、促进村集体增收,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在实处。
打响“红绿”融合名片
庄边是个好山好水的地方。望江山、宁里寨、龙穿城奇峰耸立,萩芦溪水天一色,红色印记星火遍地。
在凤际村宁里自然村,中共闽中特委机关宁里驻地旧址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闽中党组织和红色游击队的组织指挥中心。当年,闽中党组织领导红军游击队在这里开荒种地、建窑烧炭,留下了红军窑洞、红军山洞、红军操练场、红豆杉群、红军战壕、宁里寨、炮台等革命遗址。
庄边镇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宁里红色资源,构建中共闽中特委宁里驻地旧址文化体系,深挖苏华、黄国璋等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抗日救亡的先进事迹,注重从老区精神总结提升,形成闽中特委红色教育精品课程,实现红色资源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被列入涵江首批15个主题党日活动基地。
今年,庄边镇以打造“红色美丽试点村”为契机,结合宁里发展实际,以及望江山、龙穿城、鸡冠寨、十八重溪、半溪联络站等“红+绿”文旅资源,通过改造提升闽中特委旧址、半溪联络站旧址修缮、十八重溪全流域水系生态提升等,制定党建田园综合体、红色+旅游等可行性项目,呈现“一心、一带、三区”的景观结构,打造出“三山两茶一水+红色基地+特色农业”的生态景观发展区,进一步打响“红绿”融合名片。
稻菽千重浪,硕果满园香,乡村天地阔,振兴正当时。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庄边镇精心谋划、蓄势发力、实干当先,掀起新一轮兴产业、美镇域、富百姓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