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通过保护改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等多措发展荔枝产业,早熟、中熟、晚熟品种,上市时间从小暑直至处暑;有核、无核等多品种,涵盖不同价位,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打响莆田“四大名果”知名度。
大暑已过,莆田本地品种的荔枝基本采收结束,而荔城区西天尾镇、仙游县鲤南镇的引进无核荔枝才开始采摘上市。7月23日大暑,位于西天尾镇吴江村的莆田市雄珊农业综合有限公司种植基地,800多株无核荔枝陆续迎来成熟采收期,本地、外地客商接连前来采购。
2015年,市农科所与该公司合作,引进海南省澄迈县无核荔枝试种,2020年开始少量量产,去年喜获丰收。与本地多生长在水边的高大荔枝树不同,这儿的无核荔枝生长在田地里,矮如灌木,不仅采摘方便,而且个头大、果肉厚、风味独特,单颗最大能达50克以上。
莆田市雄珊农业综合有限公司经理杨雄介绍,这2公顷无核荔枝,已是市农科所的海南岛无核荔枝示范栽培基地,今年采收期从7月下旬直至8月中旬,正好与莆田本地荔枝错开上市时间。今年本地荔枝收购价40元/公斤,而该公司的无核荔枝收购价达120元/公斤。
市农科所助理研究员张游南介绍,结合莆田本地生态条件,我市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栽培技术,推广种植海南岛无核荔枝,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2014年,在仙游县鲤南镇象运村白湖山上,引种3公顷无核荔枝树。目前,1500多株无核荔枝正陆续采摘上市。
莆田因盛产荔枝得名“荔城”。唐宋以来,莆田人利用南北洋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在沟河岸边广植荔枝,构成迷人的荔林水乡画卷,目前,全市树龄500年以上的古荔枝有30多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将荔枝定为莆田市树,把莆田荔枝作为绿心城市的核心部分规划、保护和利用,大力保护宋家香和状元红等古荔枝树,建设多个连片荔枝林带园林景观工程,传承莆田荔枝文化。可喜的是,这些年,我市旱地荔枝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荔城区西天尾镇及仙游县鲤南镇、枫亭镇等乡镇均有种植。
市农科所果树室主任、研究员刘国强介绍,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动荔枝“小特产”迈向“大产业”,培育荔枝文化与文旅、餐饮、农业、电商等融合新业态。目前,全市荔枝种植面积近300公顷,年产量超千吨,产值数千万元。但荔枝品种单一,陈紫种植面积达95%以上,宋家香、状元红、荔枝王、绿砂等传统名优品种推广种植尚有待突破。他举例说,十多年前,市农科所抢在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绿砂”母树枯朽前,将其枝条剪回来,通过高接换种,把种子保存下来,妥善保护老种子的好基因,培育适合种植的优质品种,扩大产量。
市农科所副研究员林革说,莆田荔枝传统优势品种陈紫色泽鲜艳、果香肉嫩多汁,但不易保鲜,产期短而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这几年,在陈紫荔枝的基础上,我市尝试引种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优质高产荔枝品种;通过人工选育中熟、晚熟荔枝良种,丰富莆田荔枝品种资源,错开成熟上市期,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媒体记者 刘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