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强
莆仙戏,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记忆,我家就与它有不解之缘。
小时候,出去看莆仙戏是我最爱做的事之一。锣鼓声远远地传来,便猜到有戏了。约好同伴前去,路上如果遇见拿着椅子的人,更是确认了。不一会儿,果然望见戏台和演员。戏台下可热闹了,观众几乎摩肩接踵,靠近戏台的坐着,后面的大多站着,甚至有人爬到树上看。人头攒动,常常踮起脚尖都看不到台上的情景,只好从人缝中挤进去,眼巴巴地往台上看。那时并不懂戏,往往是走马观花。“咿咿呀呀”唱的是什么,也几乎听不懂。孩子天性,往往待不了多久,就和小伙伴们钻来钻去,台前幕后地看,发现后台有人在弹奏乐器,忙得不亦乐乎。
戏台上的戏毕竟不能常看,而在家看电视台播的戏却是常态,因为有一个戏迷母亲。母亲经常会掐着时间点,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莆仙戏。虽然同一部戏往往会重播许多次,而且往往长达2个多小时,但是母亲乐此不疲,总是精神抖擞地看完。每年的农历正月,母亲比过节还兴奋,因为电视台会推送新录的莆仙戏。不久前,她让我在她的手机里安装抖音,主要是为了看唱戏视频,还学会了怎么保存。
巧的是,丈母娘也喜欢看莆仙戏。她已年近九旬,精神不济,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看戏却从不落下。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地守候在电视机旁,精神焕发,从头看到尾,还不时和过来凑热闹的老朋友聊上几句。
她们看戏,我有时也会陪着一起看。渐渐地长了些知识,一人拿着马鞭在台上走,就代表骑马;三四个士兵就代表千军万马;做抬轿的动作就代表中间的人坐轿。一些角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小五哥的机灵搞怪、春草的机智应变、程咬金的耿直憨厚……母亲更是如数家珍,对莆仙戏的剧团、演员等,常能道出来龙去脉。而且母亲看的是门道,往往对演员的唱功、演技等有自己的独到看法。
莆仙戏也影响了我的人生。母亲常借剧情教育我,比如《状元与乞丐》给人的警示就是人生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上,要成功就要奋斗,坐等只会毫无收获。“惩恶扬善”是戏剧的主题之一,坏人也许会一时得逞,但最终不会有好下场。好人也许会一时落难,但最终会否极泰来。这对我影响深远,一直以来,我都努力做到“勤勉做事,以诚待人”。
有趣的是,儿子有时也会陪我的母亲看莆仙戏,这何尝不是又一次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