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仪凤门是南京的北大门,即城市的后门。此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蕴含有凤来仪之意。“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拥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450年的国都史,既积淀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其蒙上浓厚的帝都文化的色彩。
故事起始于1907年,由风雨飘摇的晚清到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全书采用平民视角,讲述南京城里的一群小人物,在时代变革浪潮推涌之下的命运起伏。
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饱经风霜的中年,黄包车夫杨逵和他的兄弟水根、冯亦雄,在时代的推动下,抓住下关地区的发展契机,进入商界并涉足政界,以各自的方式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生存。他们好似激流中的小舟被浪潮裹挟,看似时时与时代抗衡着,实则处处身不由己。尤其是杨逵与仪菊、芷歆的感情纠葛,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仪凤之门》把虚构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机融入真实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使全书具有了厚重的史诗感。仿佛书中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幢建筑,都在诉说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南京城里的芸芸众生、平凡烟火都有不尽的沧桑。
杨逵的故事既有传奇性,又有必然性。从底层的黄包车夫,混进帮派,然后结识革命党人,从而参加辛亥革命,一个蝇营狗苟的市井小民被推向时代潮头。然而,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的面前总是渺茫的,杨逵的表姐凤仙帮助夫家一步步蚕食了杨逵的资产成了下关首富,杨逵在帮民国政府重修城门时,耗尽资财,日趋没落。从底层到名流,从每日为温饱奔波的黄包车夫到足以代表下关地区的商界翘楚,最后几乎又打回原形。时代翻云覆雨,个人命运浮沉,有时代机遇与命运使然,也有性格的悲剧和宿命的意味。钟山风雨苍苍茫茫中,是一座城与城中人的创伤与坚韧。主人公杨逵的一生,起于仪凤门、落于仪凤门,凤仪门见证了他们轰轰烈烈的人生变奏曲。
从《南京人》《南京传》到《仪凤之门》,叶兆言从不同角度讲述着南京的故事。在《仪凤之门》的创作谈中,叶兆言说:“这本书写到了女人如何给男人力量,写到了爱和不爱如何转换,革命如何发生,财富如何创造,理想如何破灭,历史怎么被改写。”
从仪凤门出发,从小人物出发,《仪凤之门》复原的是一整段浩瀚波澜的历史。全书以小见大,以温热的个人故事,折射时代的沧桑巨变。《仪凤之门》落笔于南京的近代史,描绘南京城尤其是下关地区的地理、人文、社会发展等细微城市脉络。这是一部草莽英雄成长奋斗的心灵史,也是南京城的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