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笠”与“禾灰”

——“禾”的方言音义与运用
湄洲日报 2023年07月30日

  □陈锦

  有这么一种方言习惯,在年长老乡看来可能觉得寻常而见怪不怪,那就是:无论是斗笠,还是草帽,方言都以“笠”称之。斗笠称“禾笠”,草帽则称“草禾笠”“草笠”或“笠子”。其中,“禾笠”既是“笠”的词组表达,也是对除草帽以外的所有“笠”的统称。

  那么,方言口语所表达的“禾笠”是不是就是“禾”“笠”二字?方言为什么称“斗笠”为“禾笠”呢?“斗笠”跟“禾”又有什么联系呢?我认为,“禾笠”中的“禾”字完全符合方言音义,就是原字,“禾笠”就是原词。

  “禾”是古老的汉字,早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就见运用。《说文》释义云:“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其“穀”即现代汉语简化字“谷”,本特指“粟”,后泛指谷类作物,通常指稻、黍、稷(粟)和麦四类(方言则特指“稻谷”)。现代植物学以“禾本科”作为植物一个小类的名称,就是以“禾”(谷类植物)作为典型的形态特征。

  方言“禾”与“和”同音(读音与汉语对应相同),其方言字义则与汉语迥然不同,主要体现如下:①指某些叶鞘抱茎植物的叶鞘或含叶鞘的叶子。传统运用通常仅见于竹子和甘蔗两类植物,其中,竹子从土里长出的芽(竹笋)所裹着的外皮称为“竹禾”(文字表达作“箨”,汉语俗称“笋壳”“笋皮”等)或“笋禾”(倾向于指较嫩、有可食部分的“禾”),其他运用则有“粽禾”(谓用于包粽子的“禾”)、“禾笠禾”等;甘蔗连同叶鞘的叶子称为“蔗禾”;②扎成束的谷秸(多特指稻草)。方言叫法如“稻禾”(扎成束的稻秸)、“麦草禾”(扎成束的麦草)等;③把稻草扎成束(动词)。方言说法如“禾草”;④量词,多专用于稻草束。方言说法如“一禾草”(多特指一束稻草)。

  那么,“禾”跟斗笠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禾”是制作斗笠挡雨遮阳层的主要材料。传统“禾笠”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雨笠”,用两层篾编网格夹以防水层;另一种是“凉笠”,以疏格篾编为底,直接覆以遮阳层。这两种“禾笠”传统上都以“禾”作为制作隔层的主要材料。这种“禾”就是长成竹子后挂在茎节上的“竹禾”。所以,“禾笠”的字面含义就是用“禾”制作的“笠”。

  说到“禾笠”字,又联想到另一个与“禾”有关的方言常用名词,这就是“禾灰”。

  “禾灰”的“灰”读同方言“夫”(“灰”的平读音),指“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禾灰”在实际运用中多作“灰”的词组表达,并倾向于特指柴火灶产生的草木灰。

  方言之所以称“禾灰”,应该跟“禾”有关。因为木质燃料充分燃烧后灰量极少,并且大多会随着火焰飞扬殆尽,只有草质燃料才会产生大量的灰,而“禾秸”(稻草、麦草等)的灰量更大,并且是平原地区常用燃料。所以,“禾灰”原先可能特指“禾秸”的灰,其后才作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