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筌
前不久,收到新书《中国文化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6月版)。这本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向心力,就如作者余秋雨所言:“人们对它的追索劲头和话语兴趣,远未疲倦。”
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线固然是该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于笔者而言,余秋雨匠心独运的书写方式深深地感染着我。
余秋雨用散文的笔法,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腔热忱,洇染在如诗如画的文字里,让冰冷的史迹进入整体诗境。
余秋雨以恢宏的历史为选题,那些经由他笔尖流淌出的历史散文,总是能够调动起读者的诗意审美,在不知不觉中让人理解与共情。在恢宏的历史散文中,余秋雨并没有像普通教科书那般面面俱到。他用“以人带史”的方法,激活了沉睡中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其视角之独特、意蕴之深刻令人称奇。在《圣殿边冻僵的豹子》一文中,余秋雨巧妙地引用了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文字,将“安史之乱”喻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而李白就是其中一只冻僵的豹子。这样大胆而丰富的意象对比,跨越了东西之隔、古今之别,让历史散文渐入诗境。
从规范的教科书中跳脱出来,余秋雨历史散文的语言文字,让文化有了肌理和温度。笔者是一位书法爱好者,目光始终在《笔墨门楣》《以楷为法》《草书精神》这三节内驻足。他写“草圣”张旭,极尽了散文语言的精致美,“凭着这种酒神精神,张旭把毛笔当作了踉跄醉步,摇摇晃晃,手舞足蹈,体态潇洒,精力充沛地让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然后掷杯而笑,酣然入梦”。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而余老师不知道的是,他的诗性文字,也让读者心旌摇曳,纷纷亲近。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字的合集,更是一程又一程的旅行探险之所在,他将“魏晋名士行迹所在”镌刻在河南云台山,让世人得以瞻仰魏晋名士的风骨;他认为“凉州风范”在文化上功劳巨大,还说“我的基因被凉州改造过”,所以凉州文化研究院里有他的专设书房,他在其中笔耕不辍;他还将自己探险考察全球古文明遗址的照片付梓其中。读这本书的同时,也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纸上探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人格地标》一文中,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联系,还对他的学生说到《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血泪笔墨,亦是他的人生教材。
这本书有着浓郁的个人色彩,对“文化”的前提性定义,也就跨越了“布满荆棘的沼泽地”,接下来就可以在平坦的开阔地上痛痛快快地讲述中国文化了。事实也是如此,“精神价值”“生活方式”以及“集体人格”是《文脉》的行文结构,除余秋雨外,几乎无人这样书写中国文脉,极具个人视角,从而也让文化有了跨越时空的爱恨情仇。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文化的书,然而作者并没有故步自封,将自己的视角局限在华夏大地,而是以开放的视野将中华文化置于世界文化之林。
他讲中华文脉,是先从人类古文明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入手,《巴比伦》《法老的后代》《混沌》这三文之后,再讲《奠基时代的第一位代表》,“中国文化不仅没有缺席,而且表现精彩。”这样的对比写法,让中国文化有了世界身份。
笔者一直好奇,为何余秋雨一直在强调“我只要一听到信息就会赶过去实地考察”?回过头来,再看其在自序中所言,“我又冒着生命危险,特地考察了人类各大文明遗址,来与中国文化对比”,他独自苦旅,与孤云荒漠为伴,以自己的血肉脚步踩踏出了一幅由遗迹连成的“文化地图”。
余秋雨不断地重复一个观点:“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不是河边的枯藤、老树、昏鸦。”读罢全书,笔者的感受更深,他像极了一位技艺娴熟的掌舵人,引领读者在中华文化的大河里恣意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