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已过。立秋,虽然名中有“秋”,但暑热不减,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炎热节气。很多市民依然延续与夏季一样的生活习惯,吃冷饮、吹空调,殊不知,如此容易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林浴坤告诉记者,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但早晚寒气将渐盛。身体较为虚弱的人要避免寒气入侵,在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
“立秋后要继续防暑降温,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他说,首先要预防中暑,提醒大家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
其次,要防秋燥,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林浴坤提醒,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过多。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也不要多食滋腻的养阴之品,否则,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则对身体大有裨益。
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要预防感冒。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林浴坤表示,初秋也是疾病的高发期,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孩子往往可能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初秋之际,千万不要贪凉,注重饮食卫生。 全媒体记者 戴立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