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柄村顺安果基地厂房,工人在分拣火龙果。
□全媒体记者 朱建婷 见习记者 杨屹 通讯员 郭霖霞 王雪玉 文/图
忠门镇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提升乡镇治理成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忠门镇党委强化党建引领,立足区位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抓基层打基础,抓发展促振兴,抓治理促和谐,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该镇先后获得市级平安单位、文明单位、教育强镇、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琼山村党支部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秀田社区获评省级文明村,后坑村和琼山村获评市级文明村。
党建引领夯基础
在忠门镇的大街小巷里,时常能看到镇村干部和网格员们进村入户宣传平安建设,分发宣传海报。这是忠门镇落实推进“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的体现之一。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管党治党,重在基层。今年以来,忠门镇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深化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档升级。
该镇按照“划分最小治理单位,落实最后责任主体”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拓展网格,细化最小单元,延伸网格触角,形成“镇-村(社区)-网格-单元”四级管理模式,共划分为61个大网格,1114个单元网格。同时,夯实基层基础,激活网格服务“红细胞”,把党支部建立在网格上,把党员中心户设在单元中,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确保“人员向一线下沉、资源向一线倾斜、力量向一线聚集”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
忠门镇把党建和政法综治、信访、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消防安全等各类网格统一整合成“一张网”。以后坑村、琼山村为试点,补齐基层治理的短板和弱项,落实基层治理工作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
同时,坚持以“格”为工作基础,以“网”为实施依托,建立“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级分流—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闭环运行机制,确保平安“三率”、矛盾纠纷化解、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多措并举解纠纷
近日,忠门镇琼山村通过“人民调解顾问+人民调解基金+多元调解机制”的工作模式,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7年多的矛盾纠纷。
原来,村民蒋某琰和蒋某枝因土地纠纷问题多年来协调无果,今年通过矛盾纠纷“百日攻坚行动”,双方再次到琼山村申请调解,琼山村聘请人民调解顾问了解整个事件的起因结果,邀请忠门镇土地所、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通过多元调解机制进行会商研判,最终双方当事人在琼山村部借助人民调解基金模式达成协议。
这是该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一个生动体现。4月以来,忠门镇严格按照上级工作部署要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大察访“百日攻坚”行动,切实做到应排尽排、应调尽调、应管尽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
该镇坚定扛起属地责任,迅速成立“百日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并建立工作机制,采用“线上+线下”,通过梳理12345政务平台、信访诉求网站等渠道,聚焦日常诉求件,镇村干部及网格员全部进村入户,通过走访、座谈、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全覆盖”排查,全面收集各类苗头性、倾向性、行动性信息,分门别类梳理汇总,建立工作台账,共滚动摸排出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44件。
忠门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每件矛盾化解进度,认真召开专题会听取工作进展,和包村干部、村(居)干部一同梳理起因诉求并综合施策。共组织召开会商研判会11场次,成功化解时间跨度长达13年以上的历史纠纷5件,打破“行政隔阂”化解跨镇纠纷1件、跨村纠纷6件。
为建强化解载体,聘请专职调解员,邀请企业家、乡贤返乡助力参与矛盾调处,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合力。截至目前,共聘用首席调解员2名,聘请人民调解顾问7位,邀请了16名乡贤返乡参与矛盾调处,借助人民调解基金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起。
在上下联动、部门合力、乡贤助力下,协作机制不断优化,阶段性的成效也明显突出。截至目前,各类矛盾纠纷案件已化解121件,化解率达84.03%,其中上级交办案件7件,化解7件,化解率达100%;自行摸排案件137件,化解114件,化解率达83.21%。
特色产业惠民生
走进忠门镇安柄村的福建顺安果农业火龙果种植基地,只见成片的火龙果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进入厂房,记者看到,地上垒起了一筐筐饱满鲜艳的火龙果,工人们分工合作、忙而有序,有的在选果机上方进行分拣,有的在装箱打包,有的在招呼各地慕名前来采买的顾客。
“我们的火龙果品种大部分都是从台湾引进的,有金都一号,大红三号、蜜宝三号等,果实皮薄、果肉细腻、口感清甜,还没到成熟期就会被各地的商家预定,供不应求,不愁卖。”顺安果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营告诉记者,该基地火龙果按照标准化生产,制度上墙,技术落地,记录入档,产品可追溯,长出的果实品质好口感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订购,附近乡镇的村民也会驾车过来买,基本都是整筐买走。
作为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安柄村,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匮乏,对此,该村两委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头雁领航”作为发展模式,积极动员流动党员中的致富能手作为“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以火龙果种植为主的规模农业基地,火龙果种植面积约300亩,亩产约3吨,年产量约1000吨。
火龙果基地为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的收入。安柄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清告诉记者,基地从村里聘请了20多位村民种植、维护,平均下来每人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此外,基地每年给村里30多万元的租金,为农民增收致富。
闲置地变致富地,火龙果产业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成为忠门镇的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员、流动党员先锋作用,掀起农业创业热潮,形成了北江垦区胡萝卜基地,安柄火龙果基地等特色农业链。目前,全镇共有7家农业合作社,流转农用地面积达1900亩,主要经营种植火龙果、胡萝卜等水果、蔬菜,年总产量达1.18万吨,年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解决就业劳力220多人,为周边2000多名农户带去租金和就业双收入。
忠门作为莆田市沿海乡镇之一,还充分发挥境内农、海资源,以北江万亩围垦综合开发为代表农海综合开发利用,全镇海水养殖面积达895公顷,培育发展水产养殖企业8家,水产品预计年总产量达2万多吨,预计年创渔业产值2.2亿元。
下一步,忠门镇将积极引导各村(社区)围绕“一区域一特色,一产业一品牌”目标,利用胡萝卜、火龙果等现有优质资源,重点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水果、水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强、农民增收富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