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未保委、市民政局联合举办留守(困境)儿童艺术夏令营活动。图为孩子们在制作灯笼描画。
近日,秀屿区儿童督导员林燕燕走访留守(困境)儿童小龙,了解孩子的最新需求。小龙今年10岁,他的母亲智力一级残疾,父亲肢体二级残疾,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奶奶。为此,林燕燕常常入户看望小龙。
林燕燕是我市54名儿童督导员之一,她和全市1000余名儿童主任、社工、村居妇儿工委们共同守护着留守(困境)儿童。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聚焦重点、打通堵点、破解难点,打造“护蕾”未成年人关爱品牌,有效打通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
该局创新机制,积极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网格+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借助网格平台,综合运用“铁脚板+大数据”方式,对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家庭情况全面“大起底”,实时更新农村留守(困境)儿童信息库,细化区分儿童监护风险等级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好关爱服务。
“该机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8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是全国唯一设区市入选典型案例。”市民政局副局长郭国辉表示,他们还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关爱网络建设、假期关爱、结对帮扶、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儿童学校、福彩助学、司法援助、智慧关爱、队伍培育“十项工程”。全市共建成农村留守(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乡镇示范点18个,乡镇示范点困境儿童结对帮扶达到100%,县(区)困境儿童结对帮扶达100%。
此外,结合留守(困境)儿童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该局还整合资源,灵活运用政策,打造特色化、多样化的关爱服务平台和服务项目。该局联合多部门创新性融入“艺术疗愈”,打造了“‘艺起’携手,爱不止息”关爱品牌,积极探索“艺术疗法”在特殊儿童关爱领域的运用,试图用艺术疗愈、慰藉儿童心灵。同时,探索建立“阳光守护1+N”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模式(即为1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N种服务),通过教育疏导、家庭关爱、法律援助等措施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为了让“角落里的花朵”健康绽放,该局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了“定制服务”,集结公检法干部、专业社工、团干、监狱民警、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建立“党政+社工+志愿者”队伍模式,深入服务对象所在学校、村社区及家庭,详细了解其生活学习环境、行为习惯,掌握服务对象的心理动态,深入、系统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层次,并撰写需求报告。
自“阳光守护1+N”机制建立以来,我市累计帮助走访、帮扶服刑家庭近万人次,协调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户口、入学、亲子关系等各类问题400多个。全市累计开展艺术疗愈等系列儿童活动100余场,惠及群众2万多人,发放困境儿童慰问物资价值30余万元。
郭国辉表示,通过开展“护蕾”行动,帮助留守(困境)儿童融入社会大家庭,为留守(困境)儿童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快乐地绽放。
全媒体记者 傅梅香 通讯员 游晓璐 陈萍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