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变 向“绿”而行

——涵江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
湄洲日报 2023年09月07日

华兴玻璃屋顶太阳能光伏项目为企业节能增效。

钜能电力是全国首家实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应用量产的企业。

  □全媒体记者 蔡玲 通讯员 林亦霞 曾雅燕 文/图

  涵江区以“绿”为要,向“新”出发,一路追赶,一路超越。钜能电力,是全国首家实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应用量产的企业;云度新能源汽车,是全省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百威雪津啤酒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华佳彩,是我市首个并入20千伏母线、接入220千伏电网的光伏项目。

  从无到有,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从小到大,一条条新能源生产线竣工投产……涵江区积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发挥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基地优势,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向新而变”,产业升级“向绿而行”,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提供强大支撑。

  龙头带动 全链打造

  把握“时”与“势”,涵江区以“绿”为要,向“新”出发,一路追赶,一路超越。

  在兴化湾南岸的滨海产业新城,落户涵江5年多的福建钜能电力有限公司凭借苦练内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银栅和铜栅双技术的公司,也是全国首家实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应用量产的企业,创出最高转换效率25.31%的异质结电池,刷新了量产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的全国纪录,被列为福建现代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的核心企业,为实现“双碳”目标、打造现代产业强区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走进HDT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4条生产线在电脑的精准控制下全天候运作,生产出的电池能应用于弯曲、低承重或不规则等无法安装传统组件、特殊领域应用场景,满足不同市场需求,远销全国18个省份及东南亚、欧美地区,核心客户包括三星、宁德时代、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等大企业。

  “客户看中钜能电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异质结电池的转换效率。”公司总经理张茂斌说,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如何争取更多订单,技术突破成为一个发力点。一批材料学、原子核物理学、光伏发电技术等领域的专家聚焦科技研发,HDT电池量产效率从超24%、超24.2%、超24.5%,再到超25%,不断突破,屡创新高。眼下,公司首次成功研发出正面无栅线的新二代异质结结构,电池转换效率可达27.08%。今年底,全国首创新二代异质结电池也将投入量产。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为支撑,涵江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乘势而起。

  成长于涵江的本土品牌云度新能源汽车,是全省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一直以来,企业推进电动汽车整车、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打造国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成为“电动福建”的关键一环。眼下,企业一边开足马力加快“云兔”车型量产,力争今年产销突破2万辆,明年达6.5万辆;一边研发新车型,将于10月底出口200辆至西班牙。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涵江区在云度新能源汽车周边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项目,促进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目前产业园已引进汽车配件、动力电池PACK、车灯、汽车内外饰等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进一步稳链延链补链强链,可形成30万台套的配套能力,匹配云度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爬坡,并带动整车生产降本增效。

  绿电强劲 高效赋能

  “我们拥有啤酒行业最大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为1500万千瓦时。”从涵江滨海产业新城上空俯瞰,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两座相连的蓝色巨大厂房与不远处的海天连成一线,气势磅礴。该公司公关副总监孙玲玲说,企业从高新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打造绿色工厂,可持续发展更是在日常管理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百威雪津建有福建单体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项目,覆盖了15万平方米厂房,年可生产电力1500万千瓦时,节电500万元,年可节约标煤196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进一步加快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推动企业逐绿发展,涵江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风电+”工程、“光伏+”工程作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抓手,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在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深蓝色的光伏板铺满屋顶,硅片拼装而成的光伏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背面,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正转化为电能,供生产使用。这是我市首个并入20千伏母线、接入220千伏电网的光伏项目。项目占用屋顶面积12.8万平方米,机组装机总容量约15.19兆瓦,年发电量达1505.8万千瓦时。

  向天“借”电是一笔“经济账”,也是一笔“生态账”。涵江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首批国家试点项目,已完成国圣食品厂房、华兴玻璃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以及13处党政机关、13家医院和49所学校的现场勘察测绘等工作。

  连日来,涵江区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加快推进涵江兴化湾“渔光互补”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落户在兴化湾南岸湾顶滩涂海域,计划新建太阳能光伏发电场区和1座110千伏升压站,将有效改善当地电源结构,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不久后,这里将有成片的光伏板,犹如蓝色海洋,蔚为壮观。预计年发电量为12000万千瓦时,年营收约4718.4万元。

  “双碳”新形势下,光伏新能源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庄边镇、白沙镇、萩芦镇围绕强村富民、“双碳”目标,积极推动全镇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建设,与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高质量全面推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项目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户受益”的“2+1”模式,涉及群众近1.5万户,总投资近6亿元。到2025年,项目可为村民增收约4.6万元,村集体平均年收益2.6万元,镇平均年收益约48万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和新活力。

  园区承载 集聚成势

  新能源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落户,聚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涵江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新能源产业呈现“新新”向荣。

  在涵江滨海产业新区,一个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正在崛起。昨日,记者来到园区建设项目现场看到,主楼在内部装修和外墙粉刷,服务楼在进行主体建设。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建设创新性采用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于一体的全寿命期全产业链5G数字经济示范园区投建营一体化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基金+运营”投融建模式,引进央企通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对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工作要求,计划打造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将实现园区数字化转型,打造新一代绿色、数字、智慧园区。

  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将为企业提供产业规划、科技金融、投融资政策等全方位配套服务,打造完善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后可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和较强的数字经济产业链,将与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等成为涵江具有鲜明辨识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地标。

  新产业凸显新优势,新能源焕发新能量。涵江区正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奋力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