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湄洲日报 2023年09月09日

  □陈剑芳

  早晨,太阳初升,潘老师骑着一辆稍旧的女式自行车,从水泥村道上急匆匆地拐向通往学校的小道。这组画面如同一帧一帧的电影播放,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潘老师名叫梅英,是原城郊乡濠浦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她每年都担任毕业班的任课教师,因优异的教学成绩扬名乡村,她教的班级每年都有两三个学生考上莆田一中初中部。由于名师效应,每年都有周边村庄的学生慕名转学到潘老师所在的班级学习。我就读的那一年,慕名转学而来的同学就有六七人。

  1990年,我从村里另一所小学转学到濠浦小学,进入潘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初进班级,学生的编组方式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通常班级的编组是每一列编成一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潘老师是前后两桌共四人一组,设一小组长。可能用意是学习成绩好的小组长能够就近带动其他组员吧。

  早些年乡村语文的教学之差是众所周知的,民办教师用莆田话给学生上语文课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潘老师知道乡村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就从标点符号、关联词、修辞手法、近反义词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开始教。潘老师讲课知识点非常多,每次都能把教学内容写满整块黑板,我们就把这些内容抄入本子,课后复习背诵。通过潘老师魔鬼般的系统训练,我的语文水平迅速提升。

  那时,我们几乎每天做语文、数学卷子,这些卷子是城里某名校编印的。高强度的学习与考试逐渐弥补了先前学习的不足。在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所普通乡下小学每年两三个学生考上莆田一中的地方神话。

  那个时候,还实行5天半的工作制。潘老师和教数学的陈老师总是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给同学们补课。潘老师从位于城里的家骑自行车到学校再快也要三四十分钟,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她的辛苦与努力,帮助很多农村孩子考上城里重点中学,迈出改变人生命运的第一步。

  潘老师在激励同学上进的方法上,有一套独门秘籍。每次语文小测考得好的前两三位同学,她都会奖励一小本子。奖品虽然普通,却给予我们精神上莫大的支持与鼓励。记忆中,潘老师奖励的本子我得了不少。

  我们那届全班有2人考上了莆田一中,这成绩是对两位老师教学能力以及她们为此所付出努力的肯定。

  回顾以往,小学时能够遇见能力强且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老师,我无疑是幸运的。后进生在老师的悉心调教下考上莆田一中,顺利通过了人生的第一座独木桥,更是值得庆幸。

  师恩难忘!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