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世界 照亮他人

——福建首位全盲高考考生黄镇宇的追光之旅
湄洲日报 2023年10月15日

8月10日,黄镇宇把录取通知书放在胸口。

6月7日,高考启幕,在莆田三中考点,黄镇宇手搭在父亲的肩上,前往考场。

▲8月31日,黄镇宇到江西科技学院入学报到,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欢迎。

  □林晓玲

  作为福建省首位全盲高考考生、江西省高校统招的首位全盲大学生,今年6月以来,来自福建省莆田市的黄镇宇备受各界关注。这是一位想“看见”世界、照亮他人的全盲大学生。今天是国际盲人节,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黄镇宇,静静地聆听他内心的声音,探寻他的追光之旅。

  中秋国庆假期,福建省首位全盲高考考生、江西科技学院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黄镇宇独自一人游历了吉林省长春市和山东省烟台市。地铁、公交车、火车、飞机,他一个人换乘各种交通工具,一个人住酒店、逛景区。

  全盲,并不能阻挡他走出自己的世界、抵达更远的地方。成长于新时代,各界暖心相扶,让他更加坚定地追光前行。

  “我想挑战自己,证明我完全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我‘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看见’全世界。”

  坠入黑暗

  出生于2003年、家住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的黄镇宇,并非先天性失明。婴儿期的他因意外事故而造成视力不可逆损伤。3个月大时,父母便发现他的眼珠不会转动,对光的反应迟缓。两三岁时,黄镇宇的双眼慢慢萎缩。尽管父母带着他辗转各地治疗,黄镇宇眼前的世界还是渐渐暗淡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一群大人中间穿行。小小个子的我,只能朦朦胧胧看见大人们来回走动的腿,如同置身迷雾中的森林,四周都是巨大的树木。我快速奔跑着,想要跑出这片迷雾,可是怎么也跑不出。”模糊、朦胧、混乱、慌张,这是黄镇宇脑子里最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是他对光亮世界的最后印象。

  之后,黄镇宇如同坠入长长的幽暗的隧洞,世界陷入一片漆黑中。他感觉视力似乎一点一点地被巨大的黑洞吞噬,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即使过去了十几年,还如梦魇般烙在他的脑海里。

  “时间是铁面无私的,每过去一秒,就多夺去一点视力。小时候,我经常坐在时钟前,听着秒针一圈圈地转。好像转一圈,眼前就更模糊更黑暗一些。我伸出手,想抓住一些什么,却什么也没有。”幼小的黄镇宇,就体验到无力、颓丧、绝望。

  跟着妈妈去市场,想要抱住妈妈的大腿,却抱错了人;爬楼梯时经常摔倒;听小朋友谈论花儿的颜色,却无法亲眼看见……

  双胞胎哥哥上了幼儿园,黄镇宇只能单独待在家里,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和哥哥一样,背上书包,和小朋友们嬉戏、玩闹?他在屋子里,四处游荡、摸索,打落、打翻各种物件,以此来宣泄情绪,试图抵抗黑暗。

  为了给黄镇宇一点安慰,也为了让他能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学,母亲吴秀青苦苦哀求,终于幼儿园收下黄镇宇。在哥哥的照顾下,黄镇宇上完了幼儿园。

  7岁时,黄镇宇的父亲黄金龙不死心,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孩子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求医,却被告知孩子的眼睛已无恢复希望。父子俩在北京只住了一天。对于这个深爱孩子的父亲来说,那一天,过得如刀割般痛彻心扉。一切都是徒劳了,黄金龙眼中闪着泪光,紧紧拥抱着黄镇宇瘦小的身子,喃喃说道:“我们回家,我们回家。”

  小小年纪的黄镇宇似乎也知道,这意味着他将永远看不见光亮了,哪怕是模糊朦胧的影子。

  听见世界

  “命运如此不公,为什么是我?”视力完全丧失后,在很多个深夜里,黄镇宇从内心发出怒吼。

  然而,怒吼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无数次在黑暗中与自己对话,黄镇宇接受了残酷的现实。

  在普通小学就读一年多之后,黄镇宇无奈转到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盲童一起,学习盲文,学会独立。慢慢地,他适应了全盲的学习和生活。

  眼睛看不见,无法通过视觉感知世界,但是还有耳朵、有手,还有听觉、触觉,还有一颗跳动的心,还有感觉。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思考。

  黄镇宇9岁时,妈妈送给他一台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千里共良宵》、莆田广播电视台的《人在他乡》,是黄镇宇最喜欢的节目。分享情感、赏析歌曲、朗诵诗文,主持人动人且温暖的声音给了他莫大的安慰。

  “看不见,但可以听见。我可以把耳朵当眼睛。”黄镇宇听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到旋律优美的歌曲……世界,是可以被听见的。黄镇宇的心理创伤被一点一点地治愈,眼前似乎也不那么黑暗了。他感到自己的心慢慢被照亮了,不再愤怒,不再怒吼。

  “如果我也能用自己的声音让别人有所收获,有所启迪,那真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黄镇宇萌发了这样的愿望。

  盲人学习朗诵,要克服比常人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艰辛。每一次熟练朗诵,都是上百次练习换来的。

  住校期间,为了不打扰同学休息,黄镇宇总是一大早就摸索着到操场上练声。操场离宿舍很远,由于走得急,常常摔跤。但每次,他都尽力快速爬起来,继续走。来到操场,站定,大声朗读。他的声音富有磁性,很有穿透力。有时候,路过的学生禁不住停下脚步倾听。那动人的声音回荡在空中。

  2017年,莆田市教育局组织朗诵大赛,学校推荐黄镇宇参加。吴秀青花了100元,给14周岁的黄镇宇租了一套服装。这次比赛,他获得佳绩,并被推荐参加中国语文朗读评选活动全国总决赛,勇夺初中组二等奖。

  播音与主持的种子,便在此刻发了芽。“我真的能感受到那些文字描述的美好画面就在眼前,无形中弥补了我视觉上的缺憾。”在朗诵中,他似乎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壮阔,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浪漫,看到了“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的自由轻盈……通过朗诵,他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抵达任何地方。沉寂多年的视觉好像被唤醒了。

  “只要他喜欢,能带给他快乐,我们必须竭尽全力。”黄镇宇的母亲是全职主妇,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家中还有哥哥姐姐上学,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为了让黄镇宇系统学习朗诵,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到正规培训机构学习。哪里有比赛,就到哪里去。吴秀青带着他四处奔走,争取每一个机会。2018年,有场诗歌朗诵比赛需要以亲子形式参加,普通话并不标准的吴秀青咬咬牙花了1500元给自己报了个培训班,就为了让黄镇宇有机会上台。

  第四届“曹灿杯”全国青少年朗诵大赛莆田赛区少年组特等奖、第五届华韵之声语文朗读大会全国总决赛初中组特等奖……6年来,黄镇宇捧回的奖项众多,但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过程付出了多少的汗水甚至是泪水。

  绝不能被自己打败。这是黄镇宇的信念。有的时候感觉走到悬崖尽头,但跨过去之后,在绝路中好像还有那么一丝生机。

  美好的声音,就是一道光。

  在一场比赛中,母亲鼓励黄镇宇与其偶像、中国广播报社社长、朗诵艺术家王静合影。王静握着黄镇宇的手鼓励他:“孩子,你很棒!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那一刻,云在开,雾在散。这句话成为黄镇宇的座右铭,激励他不断前行。

  2019年,黄镇宇与家人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参加普通高考。

  在福建省内,高中盲校只教单考单招要考查的语数英物化生6门学科。通过打听,得知山东省青岛市盲校有教普通高考涉及的9门学科,且是面向全国招生,黄镇宇下定决心要报考这所学校。2020年,在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吴劲松和数学老师陈文翔等人的帮助下,黄镇宇经过3个月的紧张复习,顺利通过入学考试。

  于是,他跨越1500多公里北上求学。

  入校后,他把青岛市盲校的校训“自尊 自信 自强 自立”记在心里,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保持着对播音与主持的热爱。不久后,黄镇宇成为学校朗诵社团、校广播站的主力。

  一个全盲学生,参加普通高考,意味着要与健全孩子一起竞争。

  纵使命运不公,也要坚毅自强。3年来,在凸起的盲文间,在美好的声音里,黄镇宇锲而不舍,上下求索,探求知识的奥秘,也延展生命的宽度、高度,活出了更好的自己。

  通过不断练习,黄镇宇掌握了“超能力”——以3.5倍的速度,收听各种语音信息。在一声声极速的、普通人根本听不清的播报声中,他与这个世界快速地链接。两三分钟时间,他就能听完3000字的文章。

  眼前无光,心中有梦。他在黑暗中,更在光亮里。

  从幽深的黑暗中走出来,世界变得亮堂起来。

  命运的齿轮转动

  2022年12月,黄镇宇参加2023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播音与主持类省级专业统考,在800多位考生中,取得第7名的好成绩。

  今年6月,在高考考场上,黄镇宇书写了别样的青春答卷:3天扎完6科共134页的盲文试卷。

  高考中,莆田市教育部门为黄镇宇安排了单人标准化考场、盲文试卷和懂盲文的监考老师,并按规定每科延长50%的考试时间。爱心企业专车专人全程接送黄镇宇,莆田市残疾人创业交流协会的残疾人们自发到考点外为他鼓劲加油。通过当地主流媒体“莆田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报道,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留言,鼓励黄镇宇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盲人能参加高考,得益于全社会的关爱。2014年高考,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首次提供定制的盲文试卷。2015年,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为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适当延长考试时间”等,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而专门制定的管理规定。2017年,在总结经验,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据统计,10年间,教育部共为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位盲人考生提供256份盲文试卷。今年高考,共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位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

  盲人参加高考,是对他们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一种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许多盲人考生因此圆了大学梦。

  秋天,正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收获季节,黄镇宇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他在金秋收到的最好礼物,也是给自己努力的最高奖赏。

  黄镇宇微笑着,将江西科技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放在胸口,轻轻地、静静地抚摸着,似乎要让这梦寐以求的通知书也聆听他激动的心跳。

  大学新生

  “今天,是我融合教育的第二天,我坐在教室第一排听讲。老师提前把电子版教材发给了我,课后还关心我有什么困难。我对这里,越发有一种依恋和归属感了。”9月12日晚,黄镇宇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

  今年8月31日,黄镇宇离开家,乘坐动车,到560公里之外的江西科技学院正式报到。一到校园,他收获了“惊喜盲盒”——学校制订了帮扶方案,全额资助他大学4年学费,13名志愿者组成校、院两级助盲团,帮助他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学校特意把他安排在一楼住宿,宿舍楼大门至宿舍门口铺设盲道,配备智能音箱、全新洗衣机等。来自上海市、福建省泉州市的3名学生主动报名,成为黄镇宇的舍友。“我们都是你的‘眼’。”舍友作为志愿者,为他提供帮助。学校、同学的温暖守护,让他泪崩。

  “我们会把你当作我们的孩子来看待。”开学当天,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联席主席、江西科技学院创办人于果给黄镇宇送来了《走出荒野》等盲文书籍和定制盲杖,以自己患小儿麻痹症的经历,鼓励黄镇宇战胜困难、自强不息。

  “开学一个多月来,家里人问我适不适应。我说我只感觉到开心,我已基本熟悉校园学习、生活。我每晚都要摸一摸《走出荒野》盲文书,我要走出自己的‘荒野’,融入大学生活。”黄镇宇也深知,学校提供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并非降低对他的学业要求。参加高考,就是为了与其他学生一样学习。“在学业上一视同仁,是对残疾学生最大的尊重”。

  眼下,黄镇宇正为第25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做准备,并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成为“发光体”

  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福建日报、莆田新闻……黄镇宇参加今年高考以来,众多媒体报道让他“出圈”。

  “我是一名虽看不见世界,却有幸被世界看见的普通大学生。既然被世界看见了,就要为盲人做一些事情,为残疾人呼吁。”黄镇宇思考得很多。

  他谈起读高二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时,他从青岛乘坐飞机回家,在提前获知他是视障乘客的情况下,机场工作人员推来了轮椅,这让他哭笑不得。这时,他开始关注到普通人对残疾人并不太了解,存在一些误解。

  残疾人士需要的并不是纯粹的被照顾,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与平等的权利。

  黄镇宇说,我国有很多盲人,却鲜少在路上被看见。不少人对盲人存有好奇心,但并不真正了解。只有走出去,才有可能接触社会,让他人了解盲人的需求。

  课余,他借助屏幕阅读器浏览知乎网站。一个飞机乘务人员如何为视障人士服务的帖子,让他十分惊讶。帖子事无巨细罗列了20多条注意事项,甚至还有为特殊旅客喂饭等内容。

  “残疾人在接受社会热心、好心、暖心帮助的同时,也应考虑避免浪费社会资源。”这是黄镇宇最近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说,被过度帮助,会让一些残疾人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内心有歉疚感,自尊也会受损伤,无法与自己和解。

  其实,即便在家中,黄镇宇也经常洗碗和整理卫生,还会烹煮简单的饭菜,修理手机、电脑的技能十分娴熟,家人手机出问题都是他来处理。

  发送微信、发朋友圈、给朋友推荐视频……如果没有见到黄镇宇,仅仅和他在网络聊天,会发现他与普通人并无区别。他的反应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网络那端的是一位盲人。

  淋过雨,更想为别人撑伞。黄镇宇说,学播音就是走出舒适区,站到台前。学习朗诵的过程,就是用声音去触摸光、听见光的过程,照亮自己,也一定能照亮别人。

  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毕业生董丽娜曾在通话中鼓励黄镇宇:“读书曾带给我快乐,我也想通过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你也可以。”

  去发光,而不仅仅是被照亮。美好的声音,能传播正能量。

  “我想告诉跟我一样的人们,门是自己破出来的!”在大学报到当天,黄镇宇就站在镜头前,以铿锵有力的声音,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人,让大家看到他正以良好的心态,融入全新的生活,盲人学生等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成长、成才,这就是对教育公平的阐释。“而我们也应该做新时代自强自信的大学生,做贡献社会的那一束光”。

  “我看不到精彩世界,却能做出精彩贡献!”这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王永澄曾说的话,黄镇宇深感震撼。

  今年7月31日至8月9日,黄镇宇在浙江省杭州市参加“独立出行”等技能提升课程培训时,遇到了今年同样参加高考的5位外地盲人考生。黄镇宇说:“我们在一起交流,都非常感谢国家为我们参加高考提供的便利措施。我们眼睛看不见,但体会到社会的光芒万丈。心中亮堂,人生才亮丽。同时,自己要去发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也是我们共同心声。”

  眼下,20岁的黄镇宇有了第一个“10年规划”——成为“发光体”,用声音、用乐观的心态去影响他人,温暖、照亮他人。

  今年9月11日,江西科技学院董事长喻恺邀约黄镇宇共进午餐,并送给他一台喜马拉雅智能便携收音机。

  “惊喜到无法言喻!我瞬间就流泪了!”往事如昨,黄镇宇忆起初到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时,妈妈送给他的一台小小收音机。就是那台收音机,让他听见了世界。

  11年后,这份相同的礼物再次摆在他的面前。他穿越时空,回望9岁时的自己——那个被电波里的温暖声音点亮的小男孩。他感谢那个小男孩对命运的不屈,感谢那个小男孩对黑暗的抵抗,感谢那个小男孩从废墟中站立,成长为今天的自己。

  “我感受到了大家给予我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我的人生因此会变得不一样!我会好好珍惜这大学4年的时光,争取考上心仪学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为社会发光。”

  祝福每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都能冲破桎梏、破茧成蝶。

  本版摄影:蔡昊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