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馗
我曾经在调查莆仙戏时说过一句话:莆仙戏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流泪,美得让人感动的剧种。作为莆仙戏的外来观众,我相信这样的理解,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把握住这个千年古剧至今青春的艺术魅力。莆仙戏的美,与她的发展历史、她的表演体系、她的艺术遗存密切相关。但是,这样的美,却往往需要充分的认知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被人误解、忽略甚至遗失。学术立场能够为传统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加理性的观照与指引,也能够纠正今天在戏曲之美的传承与发展中出现的歧途与错误。
关于莆仙戏剧团的数量,有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虽然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但仍然有130多个莆仙戏剧团,此外还有60个左右的莆仙木偶剧团活跃在莆田城乡,人生礼仪、神诞纪念、节日庆典中都能够看到、听到莆仙戏。深厚的民俗传统,隐藏着千百年来礼乐文化熏染莆田民间的诸多痕迹。但是,这些剧团的绝大多数无法传续莆仙戏古老的曲牌体音乐,也无法再现莆仙戏独特的傀儡介表演。相较于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仙游县鲤声剧团几代艺术家群体所坚守的莆仙戏,这些剧团俨然承载的是一个变形的、别样的、新创的莆仙戏,而作为古老剧种的莆仙戏却仅仅在上百人的专业群体中勉力维持。
基于时代转型、艺人传承、观众选择、观念变化等诸多原因,戏曲艺术求新求变的内在发展力,往往会带来对传统、对规范的不断突破,甚至与世代积累、世代传承的规律与法则背道而驰。莆仙戏出现的“古”与“新”的两种艺术形态,正是这种发展动力对既成的艺术体系的突破与变化。一百年来,随着福建地域文化交流的推进,时尚的闽剧、京剧不断地影响莆田地区后,莆仙戏的传承者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改变着古老的科介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态势更趋严峻,莆仙戏古老的傀儡介表演急速地退出舞台,莆仙戏的美也在急速地消减。戏曲理论界多次为莆仙戏代表性剧院团的建设呼吁,多次为莆仙戏艺术体系的修复出谋划策,其实都来自对莆仙戏发展的忧虑。
从这个角度而言,方晓先生的《寻美莆仙戏》是一部为莆仙戏发展及时纠偏的著作,是为莆仙戏传承及时解忧的著作,当然也是为莆仙戏之美及时阐释的著作。
作为一个生长于莆田民间的学者,年轻的方晓先生和众多莆田文化乡贤一样,在戏曲领域广求博搜、转益多师,他对莆仙戏的谙熟似乎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符。同时,他像众多莆田乡贤一样,沉潜在乡土社区,不求闻达,甚至常常受困于稻粱谋而让人根本想不到他与学术研究有多少联系。他在剧团中学习编剧,在艺校中从事教育,在文化机构中进行宣传,在报刊和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这些经历虽然流转不定,但始终不离莆仙戏。正得益于这样丰富的生存状态,他把莆仙戏的美,看成了可以用生命相守的安身之本,他的诚恳与虔诚让那些坚守着莆仙戏古老文化品质的老艺人,更加放心地把自己的艺术托付给他。因此,他成了莆仙戏真正的解人,他的探索与研究走进了真正的学术前沿,他对莆仙戏传承与发展的观点也就更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方晓先生守着莆仙戏至为传统的艺术,把自己浸润在看似边缘化了的莆仙戏专业群体,从既往的文献资料中探寻莆仙戏之美的缘起,从众多老艺人的艺术记忆中探寻莆仙戏之美的规则。莆仙戏宝贵的艺术传统和所有构成其“美”的规范法则,都在他常年的积累中被采集、记录、整理下来。《寻美莆仙戏》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或者是历史掌故,或者是创作经验,或者是表演法则,或者是艺人心得,都聚焦艺术问题,解读莆仙戏之美。这部著作聚焦艺术的辨析,虽然部分文字以综述形式作文化推广,却体现出难得的学术判断,尤其是其中围绕剧目、表演的经验瑰集与艺术阐释,真正凸显出莆仙戏——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根本性的艺术原则。这部著作与新世纪以来的莆田地方对于传统剧目、科介教材、曲牌锣鼓经等莆仙戏本体艺术的整理工作相映成趣,成为莆仙戏传承群体通过学术形式来认知、传承、推广剧种艺术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莆仙戏的发展定位回归传统,在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仙游县鲤声剧团、莆田艺术学校为基础的核心传承群体中,莆仙戏古老的科介艺术重新得到尊重。优秀传统的修复更加有效地实现着古老剧种的现代转化,这是莆仙戏发展的幸事。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走向深入,莆仙戏的传承保护工作不仅仅需要及时地整理保存世代相传的艺术内容,还需要努力地让鲜活的技艺法则实现艺术再创造,更需要传承群体从充分的文化自信走向具足的文化自建。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大量的地方乡贤、文化学者潜居乡土,为世代存续的文化进行着学术传承,即以我所接触并受益的莆仙戏学者谢宝燊、陈纪联、杨美煊、叶明生、杨榕、马建华、郑尚宪等等,都是常年默默地发掘莆仙戏的文化艺术底蕴。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年轻个体,方晓先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术思考,独立发现并展示莆仙戏的艺术之美。他对莆仙戏艺术本体的阐释和总结同样踵步前辈学者的学术风范,这是令人赞叹的!莆仙戏的文化学术传承能够良性推进莆仙戏的艺术传承,如果像方晓这样的个体更多一些,古老的莆仙戏何愁没有现代知音?何愁不能按照其艺术规律,更加稳健地走在当代、走向未来呢?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