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与“龟”

——两个方言昆虫名常用字释说
湄洲日报 2023年10月28日

  □陈锦

  在莆仙一些地方,民间习惯称“螳螂”为“红猴”或“红猴抢水”。

  方言“红猴”本来是指灵长类动物“猴子”。之所以冠以“红”字,是因为民间习惯认为屁股赤红是猴子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方言童谣也唱道:“红猴红尻脽,拉屎用手捂”。——尻脽:屁股)。据地方史籍记载,早期本地有野生猕猴(即“恒河猴”),而猕猴的红屁股特征尤为突出。可见,方言“红猴”指的是以“猕猴”为典型猴类;“抢水”是指用系有提绳的小水桶从水井里打水的行为。其“抢”读作“qium(阳平)”(音同平读“墙”),指的是一种连续的拉拽动作,即两手并用,轮番着抓住绳子(或藤蔓等)向上拉拽。运用于垂直高度上的吊物或把柔软的长条形物(如绳索、藤蔓等)牵引出来,方言说法如“抢看这条藤有多少长”“抢水”及“抢縩”等。

  猴子叫“红猴”,螳螂也叫“红猴”,尽管这两个物种相去甚远,但这种“重名”还是会造成张冠李戴、概念混淆。比如,有老乡声称他在山地上看到几只“红猴”,听者如果不继续究问的话,很难明白到底是猴子还是螳螂。为了避免重名带来的混淆,民间(主要是孩子)更习惯使用四字方言名,这就是“红猴抢水”。“红猴抢水”的意思就是猴子打水,为什么这么叫,则取义于螳螂的特有动作。如果从背后捉住螳螂的胸部并拈起来,使它的肢脚可自由活动,这样,它那两只带刺的前脚会轮番上下舞动,很像人“抢水”的动作。记得孩提时,常见大哥哥、大姐姐们用苎麻丝系上细物件,让螳螂表演“抢水”,并且往往“抢”得很成功。

  那么,为什么猴子跟螳螂在方言表达上会重名呢?这是因为,“猴”是方言昆虫名中的常用字,螳螂只是偶然挤占了猴子的名号而已。

  归纳传统方言昆虫名,我们发现,其取名或叫法通常遵循以下规律或原则: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幼虫(如像桑蚕的幼虫),习惯以“虫”名之。如“松柏虫”(松毛虫)、“鸜鹆虫”(或称“肥虫”,即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及“粪池虫”(多指蛆虫)等;完全变态昆虫的成虫(蝴蝶和蛾),习惯统称为“蝴蝶”(方言基本没有“蛾”的叫法);甲虫类(鞘翅坚硬并能紧密闭合的)的习惯以“龟”名之。如“金龟”(方言特指“大绿异丽金龟”)、牛屎龟(蜣螂,汉语俗称“屎壳郎”)及“豆龟”(瓢虫或斑蝥)等。而方言名带“猴”字的昆虫,则见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常见虫名除了“红猴”,还有“菅猴”(蝼蛄)、“羊猴”(蟋蟀)及“草猴”(多泛指身躯纤细而后脚特别修长的一类蝗虫,民间常作为“纤瘦”的代名词)等。

  可见,“龟”和“猴”都是方言昆虫名常用字,并且,二者都跟“龟”“猴”重名,都存在与原类动物混淆的可能性,而像螳螂这样跟具体物种的全名相同的现象,则仅属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