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平
现在上50岁的人,一般都看过电影《红雨》与《春苗》,其中男女主人公都随身背着一个药箱,不分白天黑夜、寒冬酷暑,走村串户为社员把脉看病。他们就是“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员——赤脚医生。
你不要小看这些赤脚医生,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他们的作用可大了。无论是农村医疗、预防、康复,还是卫生宣传、计划生育、除虫灭害等,都需要他们。农忙时,他们背着药箱下地;农闲时,就在那阴暗潮湿的保健站里埋头啃读厚厚的《农村赤脚医生手册》,摆弄白色搪瓷托盘里的针管和针头,或者将一路呻吟而来的患者请到里间,为他们诊疗。一旦有人来请,便背起那只印有红十字标志的深棕色药箱,匆匆忙忙地往病人家中赶。
在那特殊年代,靠着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将许多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使许多伤残病人重新参加生产劳动,开始新的生活。每当流行病发生时,他们为防疫救治度过许许多多不眠之夜;开展灭蚊子、蟑螂、老鼠等“群众运动”时,他们深入每家每户宣传和指导。所以,许多社员对赤脚医生都十分尊重。赤脚医生在大队里的地位很高,甚至要超过大队干部。那时候,要是谁家来了客人,如果请来赤脚医生去作陪,客人和主人都会觉得是很荣耀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这些男孩比较调皮,疯起来时,皮肉受伤几成家常便饭,大队的保健站就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赤脚医生见到我们的狼狈相,往往会把我们笑骂一顿后,细心地用酒精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我记得弟弟有一次半夜发高烧,妈妈叫我去请赤脚医生,他马上背起药箱随我到家。只见他拿出一根银针在弟弟身上扎了几下,又注射了一针,跟妈妈交代了几句,留下几包药又匆匆地赶回去了。早上弟弟的烧就退了。我小时候经常拉肚子,有几回几乎拉脱水了,也多亏他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如今,我还常常忆起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但赤脚医生不惧苦累、扎根乡里、救死扶伤的朴实举动,感动了一代人。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朴素实用的基层医疗模式,正是大多数群众所需要的,至今仍有难以替代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