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厢区人民法院经多方联动,促成音集协与全市91家大中型卡拉OK经营者达成和解。
城厢区位于莆田中心城区,案件体量大、复杂情况多、群众诉求多元。对此,城厢区人民法院不断探索“减案”核心配方,逐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诉源、执源、案源、访源等四源治理司法新模式。
“开业不到一年,官司就来了。”一家KTV经营者对法官说。今年以来,城厢区人民法院陆续收到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以下简称“音集协”)与城厢区某酒店、城厢区某KTV、城厢区某菜馆录音录像制作者权权属纠纷等系列案,要求立即停止侵权并支付合理费用。
经过多方走访,办案法官洪俊达了解到这批系列案存在共性,涉及到市区大部分娱乐场所,极易引发群体诉讼。就案办案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极可能让辖区商户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城厢区人民法院启动诉非联动机制,将该批系列案件委派市贸促会诉前调解,与市发改委、市文旅局、莆田文娱协会等联动,积极引导各方协商、调解,最终促成音集协与全市91家大中型卡拉OK经营者签订《和解协议》,由每家经营者支付给音集协相应的使用费;莆田文娱协会与音集协签订《框架合作协议》、音集协与全市91家大中型卡拉OK经营者签订《著作权许可协议》,就2023年、2024年的使用费达成协议。
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但不是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城厢区人民法院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依托诉非联动中心,对接26家综治单位,设立“三中心两工作站”、金融纠纷诉非联动中心、邻里解纷中心,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商会、行业协会、调解协会等设立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统筹各类解纷资源,推动工作联动、纠纷联处、问题联治。
今年以来,共有48名特邀调解员、机关、社区(村)工作者参与诉前调解案件2624件。
信访工作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以来,城厢区人民法院开展信访积案清理工作,一批时间长、难度大的“骨头案”“钉子案”得到有效解决。
2020年1月,蔡某妻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丧生,法院判决肇事者向死者家属民事赔偿80余万元。判决生效后,死者家属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综合运用“四查”执行手段,并对多名被申请执行人采取限制消费令、纳入失信名单等执行措施,但仅划拨到位部分款项。此后,蔡某多次到法院要求继续执行并拘留被执行人。今年5月,执行干警主动出击对被执行人郑某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并联合市拘留所多次与郑某家属沟通协调,促成郑某主动履行部分赔偿款。
法官了解到,妻子在事故中突然离世,是蔡某解不开的心结,无法得到执行款使其生活更加困难,以致引发信访问题。为进一步解决蔡某实际困难,执行法官主动为其申报区政法救助,蔡某当即签下息诉罢访保证书。
与此同时,该院还充分发挥“一把手”靠前指挥、亲力亲为的效应作用,该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奋乐带头成立信访专班,联合多部门成功化解一起因40余年前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信访积案。
据悉,今年以来,该院共化解初信初访65件、信访积案10件。
治诉于“联”,止访于“疏”,减讼于“源”,城厢区人民法院久久为功,让生动司法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李逸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