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勇 施必鸿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座城市整体风貌、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与真实写照,是城市极其重要的文化名片,也是城市不可再生的独特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仅有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对于莆田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港城一体的历史传统、延续涵江的海商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做好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应“点、线、面”结合,协同推进,重点在“活水体、活街巷、活业态、活古厝”上下功夫。
一、“点、线、面”结合,协同推进
根据街区的现状,要做到“点、线、面”结合,协同推进。一是“点”的保护与活化,即重点突出东方二十五坎、杨氏民居、刘协台宅、顺茂隆宅、陈训彝侨宅、广镇楼等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网红打卡点的保护与活化。所选的这些重要参观节点,要第一批次征收到位,保持原貌修缮加固,并植入相关的文化业态。要深入挖掘各重要参观节点的文化内涵,编写讲解词,讲好历史故事。
二是“线”的保护与活化,即以主要游览线路为重点和特色的保护与活化。可规划两条主要游览线路:(1)万寿桥—集奎古街—新桥头—东方二十五坎—杨氏民居—卢兆荫民居—刘协台宅—顺茂隆宅—水心河岸—周氏顺茂隆宅—王桥头巷—陡门头—端明闸—陡门头路(小上海网红点和锦里文创园)—灶埕路—后郊路(古街)—萝苜田中心地带—陈训彝侨宅—后坡路(明清一条街)—萝苜田邻里中心后门进入广镇楼—馨美堂—新桥头—集奎古街—万寿桥—返程;(2)万寿桥—集奎古街—新桥头—延宁宫—旺菜池—林氏民居—顺济庙—黄氏民居—陡门头路(小上海网红点和锦里文创园)—端明闸—陡门头—王桥头巷—周氏顺茂隆宅—水心河岸—顺茂隆宅—陈训彝侨宅—后坡路(明清一条街)—刘协台宅—卢兆荫民居—楼下街—杨氏民居—东方二十五坎—馨美堂—广镇楼(萝苜田邻里中心)。要串点连线,突出两条游览线路,重要游览节点要有简介牌,游览线路上要有路向指示牌。有了明确的游览线路,加上导游的导览解说,在方便游客参观游览的同时,也加深对萝苜田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三是“面”的保护与活化,即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整体性保护。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社团进驻街区,提升街区的人气和活跃度。在接待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媒体,通过定位推广、抖音直播引流、莆田本地“网红”等大力推介宣传,扩大人群的覆盖面,吸引参观的人流。政府要有计划引导各种业态布局,让“吃、住、行、游、购、娱、厕”各要素齐上阵,继续完善提升,实现老街区新活力。
二、活水体:重塑河畅水清的水生态环境
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环境治理直接影响保护与活化的效果。应从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补水三方面加强建设,重塑水生态环境。控源截污:在污水排放源头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生产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污水管网;应加快污水管道工程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集中对截污管道进行排查,防止因管道破损造成的二次污染。河道清淤:定期对河道清淤排污,保证水流畅通,科学控制水位,合理蓄洪泄洪,既保证景观又保证水体净化。生态补水:保障街区内水体流动,恢复历史水系,将前林沟、卢溪至水心河的暗渠改为明渠,拆除卢溪上的不协调建筑,恢复原有水系空间,加强与水心河之间的联系;疏通鳗巷口水路,河道恢复为明渠,确保宫口河的水能通畅流向端明陡门,使街区内整个水系活络起来,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三、活街巷: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居民居住功能
最好的保护是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态文化遗产,无论居住者使用者、功能业态,还是利用过程中建筑物自身都是活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过程中,要重视对历史街区原住民的保护,应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原有居民,避免因原住民过多流失造成老街的空心化。基于生活真实性延续的目的,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居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生活真实性的延续,必须建立在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可生长性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必须进行满足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改善,这是满足原有居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根据街区市政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应抓紧改造街区的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线,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的需要。考虑采用适应于窄小传统街巷的小型消防车,增设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火灾预警和防护系统,减少消防隐患。创造休闲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结合街区传统空间肌理,合理规划街区内绿化景观。通过将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与街区居民的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为街区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是保护、传承街区历史文化与特色的好路径。
街区内部保留的历史街巷较多,支巷交错。为提升街区交通的通达性,优化街区入口空间,应在横街头建造一座街区的北门,打通横街与楼下街的联接,把宫口河与楼下街融为一体,延续街巷的历史风貌,增强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加道路的通达性,便于游客在街区内的参观游览。
四、活业态:多措并举促进新业态发展
推动街区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规模和品牌。文旅部门应加强政策研究、业务指导、案例分析、借鉴外地经验等,积极探索陈列展示、文创产业、旅游景区、教育基地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模式,鼓励在保护街区安全前提下开展有限度的经营性业态和活动,丰富街区功能,提升街区活力。吸引各类专业协会、社团组织进驻,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合作交流,主动从无形价值入手,策划开展与街区历史文化底蕴匹配的相关文化活动,增加活动频次、提升活动水准,把街区打造成地方文化品牌,再衍生出文创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机会;盘活闲置的房屋,引导打造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以优惠租金邀请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进驻馆内,常年提供手工艺体验活动。
推动教育研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和历史文化街区运营单位等共同研究,制定利用街区资源开展教育研学的指导意见,整合其他教育研学基地资源,形成以接待本市中小学生为主体、兼顾接待外地学子的常态化的研学产品,让街区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彰显地域特色的步行街,对激活传统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商务部门要及早介入,指导楼下街创建特色步行街,鼓励引进传统老字号、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工艺品、手工作坊等特色商业和文化休闲业态,适当引进具有莆田特色的餐饮、食品餐饮等业态,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商贸品质,同时以点带面,通过步行街的辐射带动,推动流通创新,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五、活古厝: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
参与古厝的保护与活化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现状是因保护资金有限使得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古厝的保护与活化。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活化利用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古厝数据有计划向社会开放,每年向社会公布街区古厝的活化利用计划,适时公布哪些需要抢救、维修或有条件经营的古厝明细,促进古厝活化利用项目当事人对接商洽。
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古厝运营。对于市场运营潜力较大的成片古厝,由政府主导保护利用方向,通过招投标,将古厝若干年的经营权以出租形式转让给市场运营商。政府在合同中约定古厝的功能构成、业态比例、改造形式、立面造型等,牵头成立古厝管理委员会,对古厝保护运营进行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扶持一批有情怀、有实力、注册地在我市的房地产企业、文化旅游企业、古建筑保护修复企业等,将其培育成为古厝运营商,为延伸我区古厝保护利用产业链补上重要一环。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普通、零星古厝的保护利用。明确认养技术服务、税收贡献奖励、社会荣誉等方面的鼓励政策,积极探索形成政府投入资金维修保护,企业或社会进行利用,企业或社会出资保护并进行利用,政府和社会合作融资保护利用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模式,不断把古厝认养引向深入。通过对接现有的政府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设立古厝保护利用产业基金、众筹等方式,带动雄厚的社会资金进入古厝活化利用领域。
六、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提升旅游品质
游客中心起着窗口的作用,是游客集散的重要区域,保证游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通过这个窗口,可为旅游者提供接待、住宿、休息、餐饮、交通、娱乐、购物等服务,以便使旅游者满意,顺利完成在本区域的旅游计划。为了促进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提升旅游品质,需要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等,完善街区的服务功能。
七、加强院地合作,推进街区历史文化内涵挖掘
涵江行政区域内现有两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强院地合作,把萝苜田街区建设成高校研究涵江历史文化的基地,建设为文旅教学实践基地,能有效推进萝苜田街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城市魅力和竞争力。要深化和拓展思想教育内容,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训和各类保护活动的宣传,增强历史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充分挖掘涵江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加强对莆商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涵江的水利文化、港城文化、海商文化。既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要重视挖掘口头传说、传统工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丰富莆田历史文化内涵,使莆田历史文化在继承创新中焕发勃勃生机,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