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建市后,提出‘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口号,此后历届莆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港产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莆田港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郑冬坤说,经过40年的奋斗,莆田港口从最初的小规模散杂货码头,发展到如今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港口,为莆田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983年建市之初,莆田港口吞吐量只有27万吨。今年,莆田口岸的吞吐量预计可突破6500万吨。其中,港口吞吐量突破100万吨用了15年时间(1983—1998年);从100万吨到2005年突破1000万吨,花了7年;从1000万吨到2011年突破2000万吨,用了6年。可以看出,随着港口不断建设、经济持续发展,莆田港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2021年,莆田港口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能满足世界最大40万吨级矿石船靠泊接卸的罗屿码头投用,莆田正式迈入大船大港时代。
“40万吨级船舶长362米、宽65米,满载时吃水深度约23米,相当于八九层楼高在水底移动,对港口及航道等的硬软件都有极高的要求。罗屿港口已实现40万吨级铁矿石船常态化靠泊。”郑冬坤说,外地商客来莆的考察地点变化也能侧面反映莆田港口的发展。以前,客商大多参观秀屿港口。八方港口建成20万吨级煤炭码头后,便选择参观八方港口。如今,前往罗屿港口考察的客商络绎不绝。
莆田港口的智能化、高效化也迅速推进。罗屿港口40万吨级船舶单船卸船能力目前一天最大可达25万吨左右,接近1983年莆田港全年吞吐量。港口实现远程化装卸,操作手在后方就能操控码头前沿设备完成船舶货物装卸,就像“坐着打游戏一样”。
“如今,莆田港口已建成了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可通过向莆铁路向江西、湖南等地运输矿石,还可以通过水水中转,辐射联结广东、长江中下游各省。特别是自2020年起,罗屿港口成为台湾在大陆最大的铁矿石储备中转港口。”郑冬坤说,目前,莆田港口已是东南沿海重要的铁矿、煤炭和硫酸铵等大宗货物中转基地,与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实现了由国内中转枢纽向国际中转角色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