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原莆田医院(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至今,其间攻读了硕士、博士以及出国访问,一路见证医院的沧桑巨变,更好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省政协委员,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助理、医务部主任、乳腺外科主任李航在新闻沙龙上说。
与40年前相比,该院总建筑面积增加了20倍,床位从400张扩至2300张,职工从300多人增至2600多人。设备方面,以前医生诊断靠的是三大法宝(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化验室项目全部是手工检测,影像科只有2台X光机,病理科还有1台显微镜。现在拥有3台3.0T核磁共振、6台多层螺旋CT、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人才方面,以前临床医师学历一般是本科、大专,现在医院有高级职称人员55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0多人,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0多人。
技术方面,40年前只有8个临床科室,现在有74个临床、医技科室,业务合作范围拓展到国外,共建中德脊柱交流中心、中德胸外交流中心,并与18个国家级、省级单位有合作关系,特别是以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与北大口腔医院、北大肿瘤医院、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协作共建。“现在北上广能开展的手术,我们医院基本也能开展。”李航说,科研、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持续改善老百姓就医体验。
另外,李航对莆田人在语言、观念上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说,40年前,乡村小学大多用莆仙方言上课。中学时,老师要求学生下课时讲普通话,但大家脸红耳赤不好意思讲。读大学后,才真正学着讲普通话。现在的小孩子都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前些天,他在小区听到做外贸的年轻人在与国外客商打电话,都是讲英语,说明莆田变化大,语言上已经跟国际接轨。观念上的变化,从他家两代人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大伯及叔叔以前在北京读大学、工作,有当地的女孩子对其有好感,却成不了,因为老家的长辈希望找个莆田媳妇。“到了2002年,我去北京进修,认识了一个北京女孩子,我们非常顺利结婚了,家人已经完全能够接受。这种语言、观念的变化,是深层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