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荔港大道立交桥。 全媒体记者 陈斌 摄

张镇村小巷。 全媒体记者 陈斌 摄
□何清秋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我的老家在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木兰溪流经这里,把我们村与东边的黄石镇西洪村、南边的新度镇港利村隔在了对岸。天气晴好时,从老家向西望去,可以清晰看见城里的高楼和凤凰山山腰的石室岩。由于沟渠纵横,曾是水网稻田地带,以前修不起公路。老家离莆田城里直线距离很近,走路却需要1小时。
莆田建市前,我从驻厦部队返乡探亲,在莆田长途汽车站(当时在南门)下车后,每次都颇费周折才能到家。我得先带着行李坐“脚车背”或三轮自行车到东门兜下车,尔后走乡间小道回去。或是到老福厦路镇海段(现八二一中街)水关头下车,乘坐城涵的区间汽船,在莘郊上岸后走路回家。每次返乡,全程需要七八个小时。
1985年11月底,我所在部队从厦门同安移防莆田后卓。我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回老家看望老人。后卓离老家不到10公里,由于那时老家周边仍不通公路,返乡单程需要2—3小时。我从后卓出来,在水关头下车转坐“挂机”(原来由人工划的沟船,那时改由烧柴油的马达挂在船尾驱动,人们称它为“挂机”),从水路回家。我一般是上午9时许到那里,“挂机”也从老家载人载货刚到,得等到进城的人,有些办完事、买好货要回去了,且凑够一定人数,才会开船。短则要等1小时左右,长则要等2小时左右。
有几次,我和老乡、宣传科长潘国民一起坐吉普车从后卓部队驻地出来,我先在水关头下车候船,潘科长径直去他笏石老家。事后得知,潘科长比我早到家。要知道,从水关头去潘科长笏石老家的路程,要比去我老家远几倍。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是坐车到八二一中街有桥的地方,下车后过桥,然后走乡间小道回家。由于省去了候船时间,比选择水路回家,会快一两个小时。
镇海旧村改造开始后,八二一中街与仓后路交叉口新建了一座桥,过桥有便道与去我老家的乡间小道相连。我从后卓坐车出来后,就从这里走路回家。后来,仓后路口通往老家的乡间小道,经过梳理修整,可以勉强走自行车、摩托车了。我从后卓出来到那个路口,就坐营运的摩托车回家,或是借自行车骑回去。但那时摩托车和自行车只能顺畅骑到离我家一二公里远的地方,之后的路绕来绕去,有的需穿过村庄、院落,有的要过沟坎坑洼,自行车只能时而骑行,时而推着走,特别是遇到上下桥必须迈几个台阶的,得把自行车扛起来才能过得去。
后来,镇海旧村改造基本完成,那一带成为新的城区,原来的便道升级成市政道路,两旁开了不少商铺。配合城市化的推进,县、乡政府多方筹资,把与之相连的通往我老家的乡间小路,拓宽改造成简易公路,可以走汽车了。再后来,简易公路又延伸到张镇村部和西洙村后亭社,随之有很多营运的双轮摩托车和驾驶员在前、客人坐后厢的“摩的”。我返乡就方便多了。吉普车从后卓出来,可以一直送我到老家南边的张镇村部,或老家北边的西洙村后亭社,我下车后走五六百米就到家了。或者是我在仓后路口下车,转坐“摩的”到西洙村后亭社,再走一段路。
莆田建市10周年,也是我从部队转业到厦门工作的第3年,从张镇村部经过我老家到西洙村后亭社的这段小路,打通修成简易公路,有一段还铺设了水泥,返乡的路更顺畅了。我每次从厦门坐大巴到莆田八二一中街与仓后路交叉口下车,再坐营运“摩的”直达老家,全程只需3个多小时。1999年9月,福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返乡就走高速了,虽然下高速后仍需要绕行阔口,过木兰溪后折回向东,但也只需绕行几公里。比以前绕行天九湾、八二一中街再回去,还是近了很多。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荔港、城港、荔涵三条大道的陆续开通,莆田城区拉开了框架,交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返乡的路不但多了、宽了,而且距离也大大缩短。下高速后,我再也不必绕行,只需从天妃路、迎宾大道直行,过木兰溪大桥右拐,到家全程只需2个多小时。
特别是福厦铁路通车后,我还可以选择坐动车,一个多小时就从厦门到达莆田。返乡的路越走越快,越走越爽!
如今,老家已嬗变成为莆田新的城区,“张镇水乡”和“玉湖新城”高楼林立,木兰溪边带状公园花草繁茂,市政道路纵横交错,文教体育设施日臻完善。昔日从我们村去往对岸的黄石镇西洪村或新度镇港利村,必须从木兰溪(感潮段)上摆渡过去。涨潮时水流湍急,虽然有人在边上牵着缆绳,但渡船仍在水上不断颠簸摇晃,上下船总是提心吊胆;退潮水位很低时,得踩着一块块陷在烂泥中的滑溜的石块,一步一挪小心翼翼上下船,裤腿还会沾上污水污泥。这种情景,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窥一斑可知全豹。返乡路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变。我为建市40年来莆田的崛起,感到骄傲和自豪!
祝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记者聚焦
□全媒体记者 卓晋萍
荔林水乡景色新
交通出行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回家的路越走越顺畅。”居住厦门的何清秋谈起今昔返乡之路,十分感慨。
的确,莆田建市40年,交通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段)建成通车;2007年,我市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09年,我市实现县县通高速路;2010年4月,途经我市的福厦铁路开通,我市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跨入动车时代;2013年,客货兼营的向莆铁路开通,开启了我市港铁联运的新纪元……如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连接起莆阳大地,缩短了莆田与全国各地的距离,推动了我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出行的便捷、顺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何清秋的老家在荔林水乡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过去这里因台风、暴雨,水灾频繁。“1999年12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率6000多名干部群众、驻军官兵,参加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义务劳动。24年过去了,当年的水患之河,眼下成了生态河、幸福河。”何清秋高兴地说。
张镇村处于我市城市生态绿心边缘。航拍图上的“张镇水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如诗如画,且道路通畅。从张镇到沈海高速出入口不到10分钟,到莆田动车站10多分钟。“现在回家太方便了,而且木兰溪十里风光带就在家门口,可随时享受美景。”
今年正月,我市“水上巴士”的开通让何清秋尤为欣喜。时值盛夏,蝉鸣荔红。“坐在船上游览两岸荔林风光。船在河上行,人在画中游。”这醉人情景是他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
水路、公路、铁路,共享单车、网约车、公交车、动车……建市40年来,日趋完善的交通体系,多样化的交通方式,让莆田人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自由。
路,连接着家乡与远方,连接着今天与未来。目前,途经莆田的另一条铁路福厦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今年9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福厦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通车后,厦门到莆田仅需半小时。“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何清秋祝福家乡人民生活如荔枝甜甜蜜蜜、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