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港作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口岸和远景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我市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推动港产城联动——

“东方大港”气象新

湄洲日报 2023年12月20日

  □全媒体记者 蔡蕊

  冬日里,呼啸的大风为港口火热生产增添崭新乐章。码头工人们借助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加快船舶接卸作业,原木、硫酸铵等各类生产原材料在后方的堆场、仓库内整齐码放。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秀屿港口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贯穿其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推动港口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发扬‘生产经营一盘棋’优良传统,密切与口岸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为客户提供从集港、仓储到装船等全程物流服务。”莆田秀屿港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和说,今年以来,港口通过提前制定靠泊、移泊、集结、堆存及装卸船方案,各作业环节高效联动,科学调配生产要素。

  如此繁忙、高效的码头场景,是25年前不少“港口人”心中所思所想所盼的愿景。“当时的3.5万吨级码头,就是现在的1号泊位码头。今年12月7日,国内首航印尼进口LNG罐箱重柜船舶靠泊在这里,这也是秀屿港口首次接卸LNG罐式集装箱重柜船,港口的‘朋友圈’再次扩大。”莆田秀屿港口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高级主管郭志勇是秀屿港口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抚摸着高达40米的门机,郭志勇动情地回忆道,1999年,秀屿港3.5万吨级码头泊位主体完工,进行门机设备安装。此前,全市最大的码头泊位也就只有1万吨级的“段位”,港口抵泊作业的船舶因码头泊位不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无法直接靠泊装卸,只能进行海上过驳作业。那时,站在岸边看着过往的船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艘大吨位的外轮直接靠泊在秀屿港。

  这些年来,我市围绕港口发展重点,打造港口经济新增长点,临港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代化港口已强势崛起。

  如今的秀屿港区内,沿海岸线排开,10万吨级LNG专用泊位、秀屿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等9个泊位都已建成投用,与港口互通贸易往来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港口。秀屿港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口岸和远景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拥有南方海港口岸唯一的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福建省首个LNG罐装集装箱装卸作业资质等,是目前国内南方设备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最大进口原木加工集散地之一。仅今年1—10月,秀屿港口共装卸大小船舶698艘次,累计圆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90.97万吨、比增4.36%,成为我市实现“以港兴城”的排头兵。

  港口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良好的自身条件和区位优势,更得益于我市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全面加快港口开发和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助力实现“东方大港”梦。

  12月14日,借助无人机俯瞰秀屿港口,位于6号泊位后方15.94万平方米的堆场内,装卸工人驾驶着专业的原木装载机将一根根原木整齐码放在一起,等待作业。在这个大型的“原木超市”内,有着来自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斐济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原木。与之相邻的石门澳作业区内,全省跨度最大的封闭式储煤仓、国内领先的硫酸铵棚临港而立,全市第二个化工码头正加紧施工进度。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永荣科技CPL一体化项目等一系列临港产业蓬勃发展。

  除秀屿港区外,东吴港区、兴化港区蓄势待发。莆田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余仁玉介绍,我市港口实现资源集中共享、管理一体调度。今年1至9月,湄洲湾港(莆田市域)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同比增长超30%,比去年提前两个月实现这一目标。

  港通四海,陆连八方。截至目前,我市罗屿港口拥有全省首个、全国第6个可靠泊满载40万吨铁矿石船的泊位,全省最大的大宗散货露天保税堆场,已实现40万吨级铁矿石船常态化靠泊;八方港口是湄洲湾港四大作业区连片开发的首个投产码头,建有20万吨级煤炭码头和我省首个港口大宗散货露天保税堆场。同时,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也已逐步建成。

  整体协同、错位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眼下,我市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持续完善各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铁矿石中转储备基地、煤炭能源中转储备基地、大宗散货贸易服务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基地、港口物流园区加工服务基地等五个基地,港口发展亮点频出。

  我市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把“港口崛起”列入重点谋划实施的“五篇文章”之一,推动港产城联动,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的崭新图景。